跋-《唐宋诗会意:七百年的风流儒雅》

跋(第1页)

写这本书,前后总共用了五年的时间,殊感惭愧。

回顾这段时光,或许用陈与义的诗句来形容才最贴切:“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2011年,兄长徐晋如先生属我写一本书。

我当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写一写自己所认识的宋诗。

那时候我想到的是,在这个大家都熟悉唐诗的时代,我谈一谈被人忽略的宋诗,于己于人来说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另外,我个人在学写诗的过程中,受宋人的沾溉最深,写一些关于宋诗的文字,也是希望为宋贤略尽微薄之力。

当时很快就定下了书名——宋诗会意。

取这个书名,是受了刘咸炘先生《太史公书知意》一书的启发。

后来书名改成了《七百年的风流儒雅——唐宋诗会意》,是根据徐晋如先生的建议。

他认为我这本书应当增补一些关于唐诗的内容。

这个意见很对,唐宋诗面目固然很不相同,但始终是血脉相连的,哪能轻易割断呢?书中所论前人作品集中在唐宋两代,从唐初到宋末这段时间接近七百年,又因我写这些诗人,注重旌扬儒行,故谓“七百年的风流儒雅”

就在接到写书任务的那年夏天,我的父亲因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

这个变故打乱了我的计划,我只能将写书之事搁置一边。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奔走于全国各地。

为了多看我父亲几眼,我频繁从广州回到粤北老家阳山县。

有一次在老家整理书桌时,翻出了一叠发黄的草稿纸,是以前写下的一些文字,里面有诗,也有小说。

当时我深心枨触,于是写下了七绝《秋落》:

秋落山城听雨微。

孤灯如月烛青衣。

漫检岁华惊一纸,十年心事得全违。

我的父亲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我对诗的兴趣完全由他激发。

在我小的时候,他经常用粤语为我读诗,读得铿锵有力。

通过他的诵读,我知道了许多好诗,例如老杜的《春望》。

2013年10月,父亲离开了人世。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