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风雅殇-《追问》

第三部 风雅殇(第2页)

再说,为了公家的事,何必乱来?可以说,那时候,我们站在文化官员的身份上,从事这个行当,没有想过动歪脑筋谋私利。

但可以用来流通、交易的文物,毕竟有限,又不敢放开经营,比如当二道贩子,从社会上征收文物,再加价卖出去,这里面风险比较大,靠编制内有限的专家力量,做不起来。

所以文物公司做不大。

等2000年初来考察、提拔我当副厅长时,我觉得很惭愧,自己业绩一般,却被提拔,总归有些心虚。

但当时的老厅长有他过人的心胸和智慧。

他说,这个行业不能通过数字看业绩,要看对行业严肃性和信用度的维护程度,看这种维护对文物保护和健康交易的可持续意义。

这话被后来的人,甚至被我私下嘲笑过。

现在想想,非常正确,非常有远见,是一种基于社会良心的金玉良言。

当上副厅长后,我仍然管这一块。

当然,因我是书画家,所以还兼着省画院的院长。

时代不同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在那个时候被大张旗鼓地提了出来。

2003年前后,中央开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会议,出台了放开、搞活文化体制,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省委分管文化意识形态的副书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管文化教育事业的副省长,先后到我们厅里调研,希望我们能够跟上步伐,把这次发展机会抓牢。

我知道自己的担子加重了,副厅长没有以前那么清闲了,就赶紧组织人马,一边开务虚会,探讨出台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一边组团出去调研学习文化大省的经验。

我们去了北京,看了老的艺术区琉璃厂,和刚刚兴起的以当代艺术经营为主题的798艺术区;南方我们去了闻名遐迩的深圳大芬油画村,在那里目睹了油画成为一种产业的蓬勃景象,我们在回来的路上,交流时说这是“美术也疯狂”

当然最值得的一趟调研还是去江苏。

江苏比较早地提出建设文化大省,进入新世纪后又提出建设文化强省,他们最大的特色,是从体制上较早地破冰。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早几年他们就启动了,比如江苏的无锡市,是在全国率先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广播电视,建立广播电视集团,实现政企分开,局台分家的。

很快,他们省又在省直层面上把文化改革推开,在2001年前后就把广电、报业、新闻出版、演艺、文化投资等全部从政府中剥开,组建几大产业集团,实行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再包养文化,文化也取得空前活力。

我们去学习调研时看到,它们的几大文化集团,规模、实力,在全国无不领先。

江苏的美术产业也不错,诞生了一批民间画廊,一批艺术品拍卖公司,书画艺术交易非常活跃。

一度曾有书画市场“北北京、南南京、上上广,山东四川小二郎”

的说法。

调研回来之后,我们非常兴奋,决定大干一场,为我们省的文化,为我们省的文人,找点发达的机会吧。

姓张的就是在这个关键时期闯入我的视线的。

您知道,干事业首先得解决人才的问题。

政策再强,机遇再好,没有人来运用,不能抓住,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我决定先找人,把几个关键岗位的负责人换掉,文化产业处啊,文物公司啊,画院啊,得有一些具备经营头脑的人,才能玩得转。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