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调研、考察、论证,“鲲鹏馆”
眉目渐趋清晰。
现在,摆在廖志国面前最大的难题,一是选址面临两难,二是巨大的资金缺口。
项目本身,倒也少有疑问与非议。
所谓可行性与否,其实不算个问题。
市长廖志国既然想搞,而且决心搞成,就已经证明其不仅可行,而且即便不可行,也必须创造条件可行。
这不是霸王硬上弓般的蛮横不讲理,而是中国式官场的客观现实。
存在即合理,西方先哲早就下过结论,古今中外都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此超大规模的项目,表面看来只是廖志国的“拍脑袋”
之作,实际上却也顺应了阳城现实的需要,确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这个项目从提出到眼下即将正式上马,果真赢得一片支持拥护之声,并未有人挑战其可行性。
这样一来,廖志国就算首战告捷,在阳城擂响了头炮。
对于工程的造型、规模、功能等等,按照廖志国的总体思路,文化局长孙健、体育局长姜如明、规划局长于海东等人,分别跑了好多知名城市,请教了若干专门机构与专家,形成多个较为完备的方案。
其中,孙健的方案主要强调“文化中心论”
,说是当前省委提出文化强省的口号,阳城市委市府也有相应文化强市的命题,此工程自然应主要定位于文化,龙头场馆当以文化艺术展演为主。
姜如明则持“体育中心论”
,说阳城是全国全省知名的体育之乡、奥运冠军的摇篮,主张“鲲鹏馆”
主场馆建成不少于三万座席的体育馆,至少能够举办洲际大型篮球、排球赛事。
那个于海东呢,倒不在意文化、体育哪个为主,他从设计理念创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国际一流,环保低碳”
的口号,算是呼应了廖志国的“百年不落后”
,并反复强调“科学的规划等于成功的一半”
。
不论上述诸公如何立足本职,把各自的中心论喊得震天响,也不管他们之间是否有分歧,或者分歧有多大,总算都还没有偏离廖志国的基本思路,这是他们的聪明之处。
徐晓凡的北京考察,说起来成果丰硕,却只是走个过场、图个形式。
试想,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乃是世界头等体育盛事,那些鸟巢、水立方之类的重要场馆,之所以能建成全球翘楚之作,完全在于凝聚了全世界的智慧,集中了全中国之人力、财力与物力。
还有,刚刚投入使用不久的国家大剧院,也是千呼万唤好多年才建成,其宏大气派与规模,不仅是一个文化艺术符号,也是国家形象、首都气派的象征。
你区区阳城一个地级城市,跑到人家那儿考察取经,哪有什么可比性与参照系呢?至于周边一些大中城市,有些举办过全国或全省规模的文化节、运动会,有些则是某项球类运动或影视大奖的冠名城市,建了些与之相匹配的硬件设施,也属事出有因。
然而,中国官场的事情,往往最怕、却也最喜欢攀比,好“大”
喜“高”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