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别人介绍居思源时总是会捎上一句居老的公子-《班底》

第2章 别人介绍居思源时总是会捎上一句居老的公子(第1页)

到江平已经半个月了。

这半个月,江平官场上都知道来了个新的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地见过。

除了刚来那天的干部大会,居思源在这十五天,准确点说是十四天,其中有一天他是回省城和女儿居淼一块儿玩欢乐谷的。

十四天中,他有一大半时间泡在房间内,看资料,甚至还专门看了两本关于江平历史文化方面的著作。

另外的时间,在办公室待了大概三天,也是看资料,他让马鸣把能找到的近五年的江平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全都找来了,桌上堆得山高。

他只看,并不记录。

这一点,居思源是相信自己的记忆力的。

小学时,他就发现在记忆力这一块,他有特长。

人家总是记不住的东西,他往往瞟上一眼就能记住,这功夫就连老师也感叹少见。

居老爷子那时刚刚从干校解放出来,亲自考了考儿子的特殊记忆能力,结果只说了一句话:要是在战争年代,你适合做侦察兵。

做侦察兵,这是了不得的,并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从小,父亲给他讲战场上的故事时,说到侦察兵,总是佩服得不行。

这记忆能力,后来在报社当记者时,更显露得让同行惊诧。

大家一块儿采访,别人都争分夺秒地记录,居思源却只是听着。

后来写出稿子时,居思源却从来不错,特别是记录被采访者的话语时,比人家用笔记录得还完整。

这事后来传到人民日报社一位老总那里,那老总到江南专门与居思源见面,提出让居思源到北京工作。

居思源正动摇间,当时省报老总王则劝他改行,并且已经获得了省委宣传部的同意。

王则的理由是:当记者只能当十年,十年的记者生涯,足以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那时,省委宣传部正要人,他改行过去便是副处调(副处级调研员)。

前两年,在北京,一次宴席间,他竟然碰到了要他到北京工作的人民日报的那位老总,老总说:“看来你没来是对的,不然,哪能主政一个省的科技工作?”

居思源要用最短的时间,将江平的一切都记在大脑里。

他甚至要超过在江平待过多年的那些干部。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干部,能记住多少呢?上台说话有秘书写稿,出门调研有部门开炮,理论学习总是高调,具体办事马虎潦草。

虽说全党倡导学习型组织,但真正学习的能有几个?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忙哪!

开不完的会,批不完的文件,招不完的商,吃不完的饭局,接待不完的来宾……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整日陷在事务圈中。

前年,居思源以厅长的身份到科技厅扶贫联系点,同当地的镇党委书记攀谈。

那书记就感叹说,我们现在几乎没有时间学习,用的知识大多还是多年前的。

要说有新知识,就是党校轮训时学一点。

越到基层事务越复杂。

最大的区别就是:上面是出政策,而下面是落实政策。

这就难了。

难就难在两个字——“落实”

上。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