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的事实-《好兆头》

有关的事实(第1页)

(或被时间神化的谎言)

在很久很久以前,尼尔·盖曼写了半则短篇,但不知道该如何收尾。

他把这篇文章发给特里·普拉切特,可后者也不知道。

但它在特里的脑海中慢慢发酵。

一年后,他给尼尔打了个电话:“我还不知道结尾是什么,但我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第一稿花了两个月,第二稿花了六个月。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这六个月的确包括给美国出版方解释书中笑点的时间。

跟尼尔·盖曼特里·普拉切特合作是什么体验?

哦。

你得理解,想当初尼尔·盖曼还没成为尼尔·盖曼,特里·普拉切特也仅仅是特里·普拉切特。

尼尔在1985年对特里进行了一次采访,那时第一本《碟形世界》小说才刚刚出版。

所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整本书创作期间,谁也没说过“天哪,不敢相信我能跟您合作”这种话。

你们是如何创作《好兆头》的?

在那两个月中,主要靠的是每天通几次电话、激动地嚷嚷,以及每周给对方寄几次软盘。

在创作末期,我们也曾试过用30075波特率的调制解调器进行网络互联。

但结果证明,它作为信息传输方式,比唱山歌的效率略低。

尼尔当时主要在夜间活动。

午后起床时,他会看到电话答录机上闪烁的红灯。

这意味着来自特里的留言,开头通常是这样的:“起来,起来,混蛋。

我刚写了一段棒的!”接下来就是当天的第一通电话,特里会给尼尔读他当天上午写的部分,而尼尔则会给特里读他当天早得多的时候写的段落。

他们会激动地聊上一阵,然后就是比着看谁能先写出“下一段棒的”。

这就是小说中出现电话答录机的原因?

有可能。

你知道,那可是很久以前了。

谁负责哪一部分呢?

啊。

又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

作为钦定的正本保有者,在第一稿中,特里真正下笔写出的部分比尼尔多。

但如果有四千字在两个作者大量激动叫嚷后成稿,你很难说清它们属于谁。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