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素烧黄雀”
是一道家常菜,可是源远流长,且其中牵引着无数周折,当须自江南八侠曹仁父说起。
在八侠之中,仁父排名第三,仅次于了因和尚与吕四娘之后,工诗文,尤长于峨嵋枪法;且精烹调之术。
据云他这手刀铲鼎鼐之间的技艺却非出自峨嵋,亦非人所共知的延平郡王郑成功门下一系,却是专门替川中一些寺庙办治素斋的走方厨客。
这一类的厨客居无定所,从来不在某市某集羁留过久。
大凡五七人自成一帮,号曰“燕厨”
,取其南来北往,遨游自在如燕之意;又疑这燕字为雁字的讹写,那么意思就是说这样的厨帮便像大雁一般,行道天涯颇似雁鸭类的候鸟。
无论燕厨也好、雁厨也好,他们的确不安居、不落户、不娶妻生子,倒是往返穿梭,络绎于途,必定经过相同的所在。
曹仁父年幼时看他们每于寺中办水陆道场时便现身献艺,一俟法会终了便消踪匿迹,既觉新奇好玩,又羡慕他们吃喝方便,遂潜行追随,走了几百里路,终于被厨帮一个老师傅收留为徒,传了他素斋三席二十七道独门膳谱。
在名目上,这三席素食分别是山珍门、海味门与禽鸟门,可是取材却全无荤腥—“素烧黄雀”
即是禽鸟门九道菜中的第三道。
其法乃是用香菇、胡萝卜、嫩笋切丁,是为馅料,外面裹覆腐衣,再自两端向中央折扎成包袱状—这包袱需一头尖、一头圆,形体恰如黄雀,嗣后下锅以少量的油煎黄即成。
讲究些的还会在这黄雀底下衬以红绿果蔬,使之鲜艳悦目。
且说这曹仁父禀性聪颖,又专志笃学,三席二十七道素食珍膳,让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便学成了。
厨帮中先进诸徒皆知,传帮信物金刀银勺铜锅三宝必将落在他的手中,于是在某寺建醮法会中暗里下毒,再众口一声嫁祸于曹仁父。
仁父既怒且屈,终于投拜于峨嵋门下,苦习枪法,日夜将刀勺锅铲等厨作物事悬于树梢,上下纵跃击刺。
武林史称其:“运双枪不以对仗呼应为工,反类厨作之推移锅铲,进退间或动摇、或揖让,非徒搏杀亡命而已矣!”
不过曹仁父学峨嵋枪的目的却是报仇。
一日趁那帮燕厨又行至某寺做斋饭时,擎枪直入灶下,将当年陷之入罪的一干人等有如狂风卷黄叶般地刺了个尖尖到肉—虽未伤及性命,可这一帮厨子不是断了腕筋便是断了鼻脉,从此再也不能烹食尝鲜。
可那寺中却有一僧看不下去,随手抓过两根长箸,朝曹仁父双枪只一夹。
说也奇怪,任曹仁父使尽掀牛暴虎之力,居然不能动弹分毫,当下弃枪落跪,道:曹仁父学庖不成,乃习武,又不成。
今日甘拜于高僧座下,任凭发落便是。”
此僧不是别人,正是人称天地会始祖的万云龙大哥,是时出家在寺,法号法满。
这法满和尚本不欲招摇武术,是以轻轻将双枪夹至曹仁父面前,道:“这帮燕厨不能因你挟怨报复,而就此散逸流离,否则不沦为丐即沦为盗。
不如就由你领帮开业、主持刀铲,为他们薄置资财,再图转业。”
结果曹仁父毕竟当上了这一帮的主厨,辗转于道途间八年之久。
等安置了众人,却发现法满早就在等着他了。
相传法满交给曹仁父一封书信,荐了他一个去处—至郑成功的反清部队中效力。
同时也才告诉他:自己号法满,本有“伐满”
之意。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