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休提,且说这万得福在密室之中忍不住吼了几句,触动回音壁机关,倒没想起他这吼声只是震破了这机关的第二道“雀舌”
;至于第一道“螳臂”
,却早在他出手拔起脚下那方插着他独门袖箭的水泥板子之际已经开启。
这一时片刻间来了个泥崩土落—只万得福身子底下并没有什么网子可以兜承,他一个倒掀燕子弹身躲避不及,竟然叫不知几千斤重几百斗量的沙石当身压来。
他一口气闭住,双眼发黑,才倏忽想起六老之中的钱静农正是当年被迫设陷,却也拯救了老漕帮诸元老的那工匠的嫡胤子孙;更想起了从魏三爷给他一包“素烧黄雀”
,到这以“螳臂”
、“雀舌”
为关键的机栝,在在说的岂不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警语。
可憾他竟没有参透:究竟谁是螳螂?谁是蝉?谁又是黄雀?若说这形迹飘忽诡异的六老以蝉自喻,将万得福比成螳螂,则什么该当是那黄雀?
倘若六老自己便是螳螂,则万得福既可以是蝉,也可以是黄雀了—因为他倾力追踪六老至此,眼见就要拨云见日,不意却掉进了陷坑,非但前功尽弃,眼见李绶武的茅舍毁于一旦不说,自己恐怕也将要埋身荒郊,难有生还之望了。
就这么又是螳螂又是蝉、又是蝉又是黄雀地转了个七荤八素,万得福脑子还没明白,身子却停止了仆跌,但听“哗啦”
一声,整个身躯随着不知多少茅草、沙石、瓦砾和一本又一本的书籍全数给抛进了碧潭之中。
万得福打个小小的寒颤,心头却一阵温热:这一下没能死成!
那六个老毒物也就不是存心害我了。
念头方才转定,两腿不觉碰着了一片又软又凉的东西,却是潭边浅水处的污泥。
万得福回身仰视,发现先前堕身下潭的洞口已掩在一大丛乱生杂长的芒花苇叶之间,十分隐秘,且洞口下距潭面不过五六尺高,显见六老确乎并无伤他体肤的用意。
偏在这么回首一望之下,不意正瞥见他身后一株小树干上牢牢绑着他的第二支袖箭。
箭头之前,以及箭羽后方的树皮各给削去了一片,残白处刻着个“伏”
、“马”
二字。
万得福见之更无他疑,这是老漕帮再平常不过的认记,是让看见这物事的人向一定的方向走出一定的距离。
这却难不倒万得福。
当年老漕帮还在粮米帮阶段,船上水手便学会了一个观风望远的门道。
其法是将手臂平伸向前,曲掌向侧方,状若以掌隔空遮面,其实是借掌指上的手纹间隔与远方实物的大小比例换算出远方实物与自己立身处所之间的距离,精干的水手可凭经验推算距离达十数里之遥,其误差常不到数寸。
此外,由于粮米帮南来北往所运皆属一般民生食物,便从这种交易的“陆陈”
行里转借而来常用的切口。
比方说,小麦不叫小麦、叫“剖肚”
,大麦不叫大麦、叫“枪儿”
,芝麻叫“屑子”
,糯米叫“佳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则叫“常落几时麦重春伏求西”
,东南西北则叫“龙雀虎马”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那么一“马”
、一“伏”
,正是正北之处、八里之遥。
果不其然,这浑身污泥、满脸破伤、四肢尽皆叫那崩落土石砸得淤青肿红的万得福,一路蹒跚朝北行了八里,到得景美地界,就在路边一根乌木电杆上看见了他的第三支袖箭,与先前那第二支一般,这袖箭一头、一尾之处亦刻着小小的“伏”
、马”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