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被李光弼耗住了。
这一耗整整耗了一年零四个月。
从乾元二年(公元759)十月到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史思明使出浑身解数,企图战胜李光弼或至少摆脱他的牵制,但最终被证明只是一场徒劳。
早在河阳战败不久,亦即乾元二年末,史思明就曾派遣大将李归仁率五千铁骑悄悄西行,准备出其不意袭取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进而威胁潼关。
可当李归仁行至礓子阪(三门峡市南)时,却遭到驻守陕州的神策军节度使卫伯玉的迎头痛击。
后来,卫伯玉与神策军兵马使李忠臣密切配合,牢牢扼守在永宁(今河南洛宁县北)与莎栅(洛宁县西)之间,屡屡击败李归仁,使其不得向西前进半步。
上元元年二月,李光弼亲自率部袭取怀州,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截断燕军的北归之路,让史思明既不能进也不能退,把他死死困在无险可守的洛阳。
史思明当然不能让怀州落在李光弼手里,于是立刻驰援,却在沁水遭到李光弼伏击,被斩首三千余级。
三月,李光弼又破怀州守将安太清于城下;四月,史思明与李光弼战于河阳西面,再败,被斩首一千五百余级;六月,史思明遣将东进,企图进军江淮,却在郑州被田神功击败。
同年冬,李光弼再度发兵进攻怀州,历时一百余日,终于将其攻克,生擒安太清。
怀州的陷落无疑让史思明的处境雪上加霜。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扭转战局,燕军军心必然会产生极大动摇。
而想要在短时间内扭转战局,唯一的办法就是迫使李光弼到黄河南岸决战。
然而,恰恰是这一点让史思明无计可施。
因为李光弼的战略就是要把他耗死,又怎么可能主动与之决战呢?
除非出现奇迹……
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期待的奇迹终于出现了。
因为有个人在客观上帮了他一个大忙。
这个人就是唐肃宗的心腹宦官鱼朝恩。
他此时的职务是陕州观军容使。
这位天子跟前的红人很不欣赏李光弼的打法。
他认为燕军都是北方人,长期在外征战,必定思乡,此时趁其军心涣散大举反攻,绝对可以取胜。
他把这意思反复跟肃宗强调,肃宗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诏命李光弼进攻洛阳。
可李光弼却按兵不动,上奏说:“贼锋尚锐,未可轻进。”
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也是帝国军队事实上的一把手,李光弼的意见肯定是举足轻重的,肃宗不能不慎重对待。
接到李光弼的奏报后,肃宗只好将此事暂时搁置。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另一个军方的重量级人物却站在了鱼朝恩一边,坚决主张进攻。
他就是仆固怀恩。
众所周知,在唐朝的各道军队中,朔方军一直是帝国最重要的平叛主力,而作为朔方军的最高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三个人也无疑是平叛战场上的三根顶梁柱。
仆固怀恩是铁勒九部中的仆固族人,其先祖于贞观末年归降唐朝,历代世袭金微都督之职。
天宝中期,仆固怀恩升任左领军大将军,其后调入朔方军,历事王忠嗣、安思顺、郭子仪。
史称他“为人雄毅寡言”
,“达诸蕃情,有统御材”
,因而深受郭子仪器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追随郭子仪转战南北,“常为先锋”
,“勇冠三军”
,为肃宗朝廷顺利收复两京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