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莲峰志》

卷二(第2页)

始火,仪部曾凤仪舜卿迁祠主于集贤,礼也。

《记》曰:“庙火,三日哭。”

寄主于别宫,古之道也,不旷食。

祠成,奉主于故宫者,衡山知县董公我前受于、衡李朱公子觐永、李吴公晋锡。

董以癸未殉节死。

名祀煌煌,援贤益彰,非其人弗翔,董令协也。

形胜

凡峰胜不系于峰者,弗缀;不倚于峰者,弗缀:小苗裔于峰者,弗缀。

故云峰形之胜,自天台来,南迤径妙高,折入寺。

寺径菁幽,泉鸣履下,洑出林间,耳不绝潺湲,日穷于苍翠,到恋响台下,乃复见妙高以北坟起蜿蜒,其一支也。

自观音峰来,西援径数小峰,入寺,有三巘壁立,若倚傍屏护之。

错落口垂,矗为万叠,而山得不俭,此又其一支也。

自国清东来,径朝阳,上为潭,水绝潭而东,水气白,隔山不能壁立,湃腾未息。

径数邱或林麓,或頳冈,峰之水又注焉。

又绝,水桥争接之。

入寺,则西峰援大坳以迄乎北,周匝若罗,画溪绣谷,咸在其中,此又其一支也。

自大小坳来,通天一栝,北下鸟道危崖,乃得泉石,青葱幽咽,宜游者之乐憩乎!

此峰径之胜,莫妙于两坳。

然自寺望之,仅见出道,不见胜处,其一支也。

凡入莲峰,观其簇立,叠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

凡入莲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两坳奔之,观音翼之,前旷后窈,知形之自来也。

凡入莲峰,亭午见日狂,飚见风,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焉中开,知寺之自基也。

凡入莲峰,山见幽,水见咽,林见未得之树,驯不畏人见猿鹿。

人静道生,知两夫子之有乐于此也。

山胜盖备矣。

谭子曰:“方广宜自为记。”

夫自岳来者,目**于能仁,心醉于福昌,渡北斗岭,登亲生坡,固知岳之不穷也。

得方广而后餍焉,而且得不系之岳。

岳之有方广,天地之有蜀也。

蚕丛道尽,是有锦城。

今割蜀而委之,是昔者小宜有五丁之辟也。

然奇险幽异,观于蜀者浅天下。

谭子曰:方广宜自为记,大辞也。

雨光初霁,林樾洗洁,若碧若萦,蜿其北峙者,湘乡之荆紫也。

山不尽荆紫,荆紫最映。

下为平田,中间数十里若一畦,此又一大支也。

古谚曰:“湘随峰转,望衡九面。”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