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王家营志》

前言(第1页)

张震南先生,字煦侯,以字行,笔名张须,现代学者,淮阴县王营镇人。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生于一个亦商亦农的殷实之家。

其生父张锦睦先生,幼秉母教,长入县学,性格通朗而尚节义。

光绪末年,曾南游沪上,结识一批仁人志士,眼界开阔,志气奋励,后回乡力倡新学,推进民主,董办慈善事业。

惜英年早逝,于民国二年(1913)病故。

张煦侯先生的祖母张氏是一个“抗节古贤”

的知识妇女。

先生自幼即在张氏的呵护和教育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其天资聪颖,启蒙甚早。

张氏教他读书识字、作文赋诗,“从膝上受四子书”

,所以,先生在孩提时就能把“四书五经”

背得滚瓜烂熟,从而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本功。

此间,他还在祖母和父亲的教育与熏陶下,逐步懂得了向学、为人、做事、爱乡、报国等基本道理。

15岁考入两江政法学堂,读到三年级时因辛亥革命,江宁局势板荡、人情扰攘,而辍学归里。

20岁再度赴南京上学,22岁毕业。

嗣后,他先执教于本县徐庶侯(即徐钟令)家塾,后相继任教于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省立扬州中学,主要讲授国文、历史。

他讲课简洁生动,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汗漫多胜境。

讲课时往往座无虚席,甚至旁听者比受业生还多,常因旁听者太多而不得不移到学校礼堂授课。

抗日战争爆发后,扬州沦陷之际,他赋闲回淮,移居洪泽湖畔、天然引河之滨的张氏客庄避难,以“唐风庐”

名其居,以明其与日伪不两立之志。

其间,欣然接受淮泗县抗日民主政府之聘,到淮泗中学任教,并担任淮泗县参议会参议员,积极为抗日民主政府建言献策。

民国37年(1948)起,先后任教于徐州江苏学院、上海震旦大学、芜湖赭山师院。

1953年受聘于合肥师范学院,任现代汉语教授和中文系函授教研室主任。

此间,先后被选为芜湖市政协委员、合肥市人大代表,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68年含冤去世。

张煦侯执教50年,桃李满天下。

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的《国史通略》、《通志总序笺》、《中等学校应用文》等专著出版后,畅销多年,尤以《通鉴学》深得史学界推崇。

该书自民国35年以来,多次再版,曾被选送到莫斯科国际图书馆博览会展出。

此外还著有《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成语四论》、《修辞的基本功举要》、《四史读记》、《先秦两汉文论》、《清政十论》、《秋怀室札记》、《淝边谈屑》等,以及诗词数百首。

张煦侯先生少负才名,在学生时代便成为出类拔萃的诗文高手,誉满庠序。

然而,他对于“私智致浮誉”

,一直保持清醒头脑,为防止自己被虚誉所“鸩毒”

,堕入他所鄙薄的“诡儒”

之列,他戒勉自己,如饥似渴地博览深研,潜学质疑。

29岁时名所居为“尊疑室”

,日以札记自课,故学殖日富,甫过而立之年,即俨然成为有口皆碑的一方饱学之士。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