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割据志》

一(第1页)

臺灣古荒服,福建海中孤島也。

在澎湖嶼東北,故舊名北港,又名東番;以地勢似彎弓,後有臺灣之稱(參取明史、閩書、臺灣紀略、香祖筆記)。

日本人稱之塔伽沙谷(長崎夜話草)。

至鄭成功割據,改東寧(鄭成功傳)。

清朝復舊為臺灣(平臺紀略)。

其地在南紀之曲,當雲漢下流。

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北則雞籠城,與福建對峙,南則河沙磯,小琉球近焉。

周袤三千餘里,孤嶼環瀛,相錯如繡。

自鷺門、金門迆邐東南以達於澎湖,可數千里;風濤噴薄,悍怒闘激,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於南風炁,南則入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

又東至鹿耳門,門旁夾以七鯤身、北線尾(鄭成功傳)。

臺地多大溪,溪流入海,水澹,故外洋名淡水(明史)。

雞籠,淡水小城也,紅毛所築。

七鯤身起伏相望,狀如龍蛇。

鹿耳門為臺灣之門戶。

大線頭、海翁窟為臺城之外障。

船之往來由鹿耳,至清設官盤檢(臺灣紀略)。

鹿耳門,水淺沙膠,雖長年三老,不能保舟之不碎(鄭成功傳)。

上淡水城對面,有兩石雙峙海中,謂之石門。

淡水城海中有兩石雙起插天,謂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嶼,船遇之則碎(臺灣紀略),實為天險不測區(鄭成功傳)。

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東北至日本,七十更可達;南至呂宋,六十更可達。

海道不易以里計,舟人分一晝夜以十更而計之,稱之幾更焉(明史)。

其地原有室屋而無城郭(閩書)。

有城郭,自紅毛據有而始。

安平鎮城在一昆身之上,東抵灣街渡頭,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門,原紅毛夾板船出入之處。

一昆身周圍四、五里。

紅毛築城,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築,基入地丈餘,深廣亦一、二丈,城牆各垛俱用鐵釘釘之,方圓一里,堅同不壞。

東畔設屋宇市肆,聽民貿易。

城內屈曲如樓臺。

赤嵌城與安平鎮相對,方圓不過半里(臺灣紀略)。

其山水:金山在雞籠;火山在北路;野番奇冷山在奇冷社;水沙漣在半線東山中;玉山在鳳山野番中;鴉猴林南路萆目社,傀儡番常伏刼殺人,至清置土官加老斯統制;黑水溝在澎湖東北,水中有蛇皆數丈,觸之即死;淖泥島在臺灣東,人至泥土即陷沒,其高處有番居之;暗洋在臺灣東北,無居人,秋成昏黑,至春始旦,紅毛嘗留人而悉失之云(臺灣雜記)。

共餘地名,有起魍港(?)、加考灣、曆大員(?)、堯港、打狗嶼、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等(閩書)。

臺灣氣候與中土殊,雪霜絕少,人不挾纊。

三春常晴;至於霪雨每在秋,臺颶時起(臺灣紀略)。

臺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臺。

颶倏發倏止,臺常連日夜不止。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七、八月發者為臺。

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颶、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香祖筆記)。

其土乃浮而不堅,故種殖五穀,但秋季一收。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