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在周为荒服,自无诸建国,都冶为城,是为冶城,设险守国,自汉始也。
其址今不可考,《图志》谓在今藩署北里许。
《三山志》言:闽越王故城,在今府治北二百五步。
以势考之,当在今城隍庙迤北,至诸古岭等地也。
今北门华林坊半有桥,委平陆中,故老有指为古冶城西外之桥者,未知然否?晋武帝太康三年,始置郡。
太守严高狭视冶场面规制,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为图咨于著作郎郭璞。
璞指一小山阜,使迁之,乃经始于越王山之南,是为子城,自晋迄六朝皆仍之。
唐僖宗中和中,观察使郑镒修拓其东南隅。
《名胜志》:北起小山阜,南至虎节门,东起康泰门,西至宜兴门,东南至安定门,西南至清泰门。
天复元年,王审知创筑罗城环子城外,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
按黄滔《天王寺碑》:大门八,便门九,水门三,周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
南曰福安门,福安之东曰清平门,西曰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通津之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
水门三,注之以堰二,渡之以桥九。
梁开平元年,复筑南北夹城,《三山志》:南夹城今宁越门东西一带,北夹城今严胜门、遗爱门一带。
谓之南月城、北月城。
南城大门二、按黄滔碑:一曰登庸、一曰道清。
便门六、水门二,浚濠以通潮汐。
北城大门二、按黄滔碑:一曰道泰,一曰严胜。
便门五,南城大濠百五十步,北城决河通西湖。
黄碑:后渐湮塞,今多豪右占租。
后钱氏有闽。
初王氏筑城,令陶者印砖悉为钱文,后果归钱氏,人以为先兆云。
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又筑东南夹城,东夹城今行春门南北,南夹城今合沙门东西,亦称外城。
《三山志》:南自光顺门即合沙门而西,城三百二十九丈,其门楼六间,敌楼三十间;东自东武门即行春门而北安边、临江二门,楼三间,敌楼皆五间,便门二一汤井,一船场。
敌楼九间,城二百七十四丈,开沿城河二千九百尺。
自东武门而南,门楼三间,敌楼二十四间,城三百一十丈,开沿城河三千六百尺,城高丈有六尺,而厚半之,石其基,累甓而覆以屋。
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诏悉堕其城,由是诸城皆废。
皇祐四年,诏知州事曹颖叔以渐开修,乃自严胜门始甓一百五十丈。
嘉祐元年守臣蔡襄、熙宁元年郡守章岷,皆请修筑子城,不果。
二年,太守程师孟始修之,益以西南隅,周九百五十丈。
旧子城西至宜兴门,今又广至丰乐门。
八年,知州军元积中以女墙善坏,乃悉撤其覆瓦,甃以重甓,密置候楼,皆得瞰临之势。
宣和三年,方腊反,州民李全等复以外城为请,又以贼平,报罢。
绍兴元年,范汝为反,建州太守程迈乃发巷石,累城瓮门,设敌楼,寻毁。
咸淳九年,稍增筑外城。
终宋之世,州城不能复旧观也。
元至元中,复废堕。
至正末,平章陈有定稍缮完之。
明洪武四年,命驸马都尉王恭修砌以石,北跨越王山为楼,曰样楼。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