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安徽滁州来安县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来安县志》

卷二 安徽滁州来安县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第3页)

凡九所十四廒。

乾隆五十年,知县王永重修。

嘉庆四年,知县钟希贤修葺前五间;道光元年,知县杨炘修葺后四间。

道光七年,知县刘廷槐重修午未廒、寅字廒。

社仓见后。

库见前。

附院局

养济院在庆成门外路北,额设孤贫二十名。

乾隆三年定制,每名日给银一分,即于存留经费项下支给,详《田赋》。

乾隆十年增设二十名,给银如前数,具文赴司支领转给。

旧有茅屋数间,毁于火。

乾隆十八年春,知县李春明倡邑绅创建瓦屋二十二间,左右各十楹,前后各六楹。

嘉庆八年复火,知县钟希贤倡邑绅重建如旧制。

恤孤院小西门内偏西。

乾隆三十五年,知县韩梦周建,即白衣庵旧址。

置茅屋数间,拨诸寺院田共种三十七石五斗,士绅复醵金三百余两,初设孤贫四十名,后以费不赀,改为三十名。

嘉庆二十年续置仓巷房屋一所。

田、房俱详《田赋》。

二十五年,知县杨炘以旧屋倾塌,新盖茅屋五间。

同善堂城内仓巷街西口路南。

嘉庆六年,吏员陈光祖、王淦、魏允康倡议募捐银一千一百余两。

嘉庆九年堂成,置义田、义地各所。

田详《田赋》,地详《义冢》。

道光元年,增置义地一所。

水口镇同善堂镇东弥陀寺后堂三间。

乾隆八年,里人朱蕃倡立同善会,至二十六年,其子衣点与僧通意复倡众捐资始成堂,增置义田详《田赋》,义地详《义冢》。

本堂规条:惜字、施棺、培冢、掩骼凡四事。

知县潘振莹为作碑,碑文大指已括于此,不重录。

嘉庆二年腊月,水口集桥西火灾,延烧五十余家,时风雪严寒,露处者众,里人陈汇川、林朝勤、朝宪等请县给印簿募捐钱六百余千,凡被灾之家各成茅屋数间,六日而毕。

以其亦属水口善举,类记于此。

清净庵同善堂道光九年置。

近庵士民捐输,筹桥工岁修,并推广施济,就庵设焉。

知县刘撰有善堂规条并桥工缘起,勒石捐输姓名,载入原碑。

倡首捐田入堂者周王氏。

古城镇同善堂道光九年立。

该镇袁、项、龚、叶各姓因筹义学经费,倡捐施济,集钱八百千零购田。

知县刘定有规条并捐输姓名勒石。

该堂房屋,陆姓所捐。

城池

县在秦汉为建阳,建阳故城在今州东四十里。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