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鞅变法-《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

第四章 商鞅变法(第1页)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在浍北大败赵、韩联军,回到安邑,未及休息,又被魏惠王派到少梁去迎战秦国人。

原来,秦国自公元前408年实行“初租禾”

以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宣布“止从死”

,废除了实行三百多年的殉葬制度。

公元前375年,改革户籍制度,将农民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户籍。

同时推行县制,先后建立了栎阳、蓝田、蒲等县,以加强中央集权。

秦国逐渐强大后,又忍不住打起了魏国的主意。

公元前366年,魏惠王命人在武都(今陕西省华县)筑城,被秦国派兵破坏。

接着秦国又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大败魏军,这也是自吴起镇守河西以来,秦国人首次在河西获得胜利。

公元前364年,秦国更是攻入河东,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大败魏军,斩首六万。

公元前362年,魏国和赵、韩战于浍北,秦国便乘机讨伐魏国的少梁。

这种局面,在魏文侯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魏惠王寄希望于公叔痤挟浍北大捷之威,将秦国人赶回西方去。

然而事与愿违,少梁一战,魏军大败,连公叔痤都被秦军俘虏(战后被放回)。

秦军乘胜追击,攻占了庞城。

这样一来,魏国的河东地区被秦、赵、韩三国包围,只有上党一线可与河内连通。

一旦赵、韩联合攻魏,切断上党交通,再加上秦国的进攻,河东就危险了。

魏国的首都安邑,正在河东。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作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将首都从安邑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

从此,魏国又被世人称为梁国,魏惠王也常被称为梁惠王。

“要么重用卫鞅,要么杀了他”

就在这一年,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去世了。

公叔痤去世前,魏惠王亲自到相府去探望。

对于这位两朝老臣,魏惠王是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的。

所谓探望,既是为了告别,也是为了听他的政治遗言。

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就是想知道谁可以接他的班,成为魏国的下一任相国。

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了一个人:“下臣的中庶子卫鞅(即商鞅)可当大任。”

所谓中庶子,即相国的侍从秘书。

魏惠王见公叔痤提出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不禁有些失望,说:“卫鞅吗?寡人怎么从未听过这个名字?”

言下之意,如果是个人才,多少会有些名气,怎么可能一直埋没在相府,连他这个国君都没听说过呢?

公叔痤抓住魏惠王的手:“此人博古通今,勤奋务实,有经天纬地之才,又熟读先相国李悝的著作,了解魏国的各项规章制度,名为相府中庶子,实则是下臣的主心骨。

国家的大事,有很多都是他替下臣出主意。

下臣多次想将他推荐给您,但始终因为一己私念,最终还是将他留在了身边,所以他才没什么名气。

他的才能,下臣是最清楚的,您如果重用他,必成霸业!”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