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合纵与连横的新一轮博弈-《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

第十章 合纵与连横的新一轮博弈(第1页)

公元前312年,秦将樗里疾率领秦、魏、韩三国联军伐齐,大败齐军于濮水。

具体的战绩是,齐将声子被杀,匡章败走。

樗里疾的这次行动,虽然不是为了燕国而来,但在客观上迫使齐国从燕国撤军,从而挽救了燕国。

仅仅是在六年之前,三晋还打着五国伐秦的大旗进攻秦国,被打得落花流水;六年之后,魏国和韩国为什么会跟在秦国后面戮力攻齐呢?

关于这六年间发生的事情,还得从公元前316年发生在咸阳的一场辩论说起。

司马错论伐蜀

公元前316年,地处西南的两个少数民族国家苴国和蜀国,因为领土问题发生战争。

苴国打不过蜀国,便派人向秦国求援。

秦国地处中国西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众多,其中实力最强的是西北的大荔、义渠和西南的蜀。

它们并不服从秦国的领导,与秦国的关系时好时坏。

总的来说,好的时候少,坏的时候多。

秦国时常掠夺它们的土地,它们也不时发动反攻或侵略。

进入战国以来,秦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有好几次。

公元前461年,秦国攻取大荔的都城(今陕西省大荔),逼迫大荔向北撤退。

公元前451年,秦国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筑城,意在防范蜀国入侵。

公元前387年,蜀军突袭并攻取南郑。

同年,秦军发动反攻,夺回南郑。

公元前444年,秦伐义渠,俘虏义渠王。

公元前430年,义渠兴师伐秦,一度深入渭南。

最近一次是公元前318年五国伐秦,秦军出函谷关反击,大获全胜。

但是,义渠在公孙衍的鼓动下乘机起兵袭秦,在李帛(地名,今不详)大败秦军。

由此可见,蜀和义渠在当时都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对秦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当秦惠王收到苴王的求救信,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将秦国的势力扩张到西南巴蜀地区的大好机会。

他立刻将重臣们召集起来,就进攻蜀国征询大家的意见。

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就是相国张仪。

“蜀国不过是西南的蛮夷之国,地又偏,路又远,就算您兴师动众,疲困劳苦将它打下来,也无利可图,更不会成就霸王之名。

依下臣之见,不如先进攻韩国,夺取韩国的新城、宜阳,威逼二周(东周国和西周国),将象征统治天下权力的九鼎抢到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是王业正道。”

张仪这么一说,秦惠王便觉得也有道理。

这十余年来,张仪一直是他的左右手,他对张仪的信赖,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更何况,自古以来的历史经验也使他觉得,将天子抓在自己手里,确实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这时有位名叫司马错的将军站出来说:“我反对相国的意见。

我听说,想使国家富有,就要扩张土地;想使军队强大,务使人民富裕;想要建立王业,必须广施仁德。

把这三件事办好了,王业自然而来,哪里用得着去抢九鼎,挟天子?”

秦惠王颇为诧异地看着司马错,因为他从来都认为司马错只是一名赳赳武夫,没想到能够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他点点头,鼓励司马错继续讲下去。

司马错说:“周朝,乃天下诸侯之宗室;齐国,乃韩国的盟友。

如果周朝预感将失去九鼎,韩国自知将失去三川,它们必将联合起来,依赖于齐、赵,求救于楚、魏。

那时候,周朝将九鼎献给楚国,韩国将三川献给魏国,秦国只能在一旁干瞪眼。

所以,攻韩逼周,其实是下下之策,下臣以为不可取。”

这显然是跟张仪对着来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