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时代的弃儿-《最三国第二卷纵横捭阖》

第十七章 时代的弃儿(第1页)

刘备却拖泥带水。

刘备总是这样,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拖泥带水。

这一次,他的拖法是带上樊城老百姓一起长征,大家生死相随往襄阳走。

诸葛亮倒吸一口冷气,觉得刘备这个人真是匪夷所思:自己都朝不保夕了,还拖上大家一起朝不保夕。

这样的人不是狠人,就是佛。

诸葛亮自然不相信刘备是个狠人,应该算是佛,人间的佛,活佛。

可诸葛亮以为,做人间的活佛其实很累,因为那只意味着一件事——牺牲。

刘备却愿意牺牲。

刘备是个有牺牲情结的人。

就像有些人只能在意淫中达到高潮一样,刘备是个活在“牺牲想象”

中才有快感的人儿。

他着实与众不同。

诸葛亮无可奈何,只能尽人事知天命。

他对刘备说:“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诸葛亮希望,留下的人越多越好。

多留一个人对刘备而言就多一份轻松,也就多一份生机。

却没人愿意留下。

两县百姓全都想走,他们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

场面令人动容。

这是一个人的号召力,也是佛与人的大不同。

诸葛亮看见老百姓们扶老携幼,号泣而行。

心情那叫一个复杂和震撼。

刘备也被震撼了。

却是羞愧的震撼。

因为刘备认为,两岸哭声不绝,老百姓之所以要滚滚渡河,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错全在他一人——他没有能力保护他们。

所谓荼毒众生,这是刘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接下来他做出了一个在他看来合情合理的举动:准备投江而死。

刘备的投江之举动作坚决,表情真挚,很具感染人的力量,看得两县百姓目瞪口呆,心为之去。

好在——未遂。

刘备的左右拉住了他,坚决遏止了刘备轻生的企图。

刘备这才哭着勉强上路,挈妇将雏,浩荡前行,直往襄阳而去。

襄阳果然是刘琮的襄阳,而不是刘备的襄阳。

因为刘琮拒绝开门。

尽管刘备在襄阳东门前反复向刘琮表白,自己只想救百姓,并无他念,可刘琮不为所动。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