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是生死合同
刘备想到了两个字——复仇。
每天,都有人想到这两个字。
但是,想想而已,很少有人落到实处。
因为复仇需要实力,也需要机遇。
两者同时具备的情况,少之又少。
刘备以为,他现在就具备了。
他已贵为皇帝,为关羽复仇不论是实力还是机遇都已成熟。
成熟了就要收割。
这是人世间的真理。
庄稼也好,仇人也好,必须倒下。
这是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的心理冲动,也是他做皇帝后的第一个决定——出兵东吴,为关羽复仇。
没有人敢阻拦刘备的决定。
除了赵云。
不错,是赵云。
这个不以计谋见长的将军。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不以计谋见长的将军都认为刘备的决定有问题,那看来是真有问题了。
问题出在“机遇”
二字上。
赵云以为,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赵云还以为,革命的根本性问题是分清谁是我们的主要敌人,谁是我们的次要敌人。
现在曹丕刚刚篡汉,天下人人愤怒,亟须有人站出来出师讨逆。
如果刘备能挑这个头,屯兵渭河上流,以图东进的话,那关东义士肯定会群起响应。
这叫兴正义之师,顺天下民意,没有不马到成功的。
可打东吴就不是这样了。
这叫为兄弟报仇,逞一时义愤。
算怎么回事呢?且不说汉贼之仇,是公仇;兄弟之仇,是私仇,应该先公后私。
单是曹丕静观其变、坐享其成,危险就大大的啊……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现阶段曹丕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孙权是我们的次要敌人。
主次不能颠倒。
赵云说得一气呵成,表现得很像一个谋士。
顶级谋士。
但是刘备没有被说服。
不是赵云说服力不够,而是刘备关上心门,拒绝说服。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想被说服,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开心门,接受外面的世界。
刘备没有接受外面的世界。
他的世界里只有兄弟和复仇。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