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德本
1943年9月——1944年3月
撒马利亚号是一艘由旧印度邮客两用轮改装的运兵船。
它原先的设计能力是运载1,000名旅客,可是这一次上了506团的5,000人。
由于过于拥挤,条件变得非常恶劣。
淡水是严格配给的。
按规定,每次喝水的时间只有15分钟,全天加起来才一个半小时。
淋浴用的是海水,而且是冷的。
所有的人整天都得把救生衣穿在身上,水壶和子弹带也一起背着,不断发出磕磕碰碰的声音。
睡觉的时候不脱衣服,而且一张铺位分配了两个人。
这就意味着一张铺分两人轮流睡,有一个晚上就要睡甲板或者过道或者任何能躺下睡觉的地方。
船上的气味实在难闻。
每天只供应两餐。
克里斯坦森在描述他们第一顿早餐的时候说:“饭厅在最底层,而且楼梯上因为有油比较滑,可是我觉得我们是不会不下去的。
等我们最后下到底舱的时候,那股难闻的气味简直让人窒息。
供我们吃的东西盛放在几只大锅里,有水煮鱼,还有番茄。
炊事兵穿着脏兮兮的白衣服,那斑斑污迹说明他们的衣服有好几天没换了。”
大家都很饿,把这猪食般的东西都吃了。
在韦伯斯特眼里,这个饭厅有点“水上疯人院的气氛”
。
吃饭至少打破了死气沉沉的一日生活,因为每天的活动就是在甲板上走动走动,倚在栏杆上看着护航舰只,或者就是赌博。
赌博一直不断:打扑克,玩二十一点,赌双骰。
大量的钱在不断地输赢中转手。
有一天晚上,卡森就赢了125美元,可是第二天就输得精光。
有人在看书,可是书实在是太少了。
索贝尔上尉想带领大家做操,可是没有地方。
这件事又成了索贝尔的笑柄之一。
9月15日,撒马利亚号抵达利物浦港。
第二天,一列向南去的火车把他们拉到了奥格伯恩圣乔治,在火车站,卡车把他们拉向新的驻地。
天黑之后,他们靠手电筒照路,步行了一英里半的路程。
战时的灯火管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进入了作战地区。
他们进入营地,眼前是一些尼生式活动房,里面有两只大肚子的烤火炉。
他们领到了一条盖上身就让人发痒的毯子和一只床垫套,然后被带去看了供充填床垫套用的稻草。
很快他们就睡下了。
韦伯斯特写道,第二天早晨醒来之后,“我觉得自己是在好莱坞电影现场过夜的。
这一地区全是童话书上那种小屋子,顶上盖着草,墙上爬满了蔷薇。
一匹匹高头大马甩动长长的马鬃,踏着弯曲狭窄的卵石路面向前。
在一片柔软的乡村绿地的映衬下,有一座古老的11世纪罗马式教堂。
每到整点,教堂顶上那只钟就发出跟大笨钟一样的报时声。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