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纳监视系统控制室
在诺福克的声纳监视系统控制室,图象信号越来越难以辨认了。
美国根本还没有可以在深海地带追踪潜艇的技术。
声纳监视系统接受器主要都放置在浅水阻塞点以及水下狭长隆起地带和高地的底部。
北约国家的战略就是直接依据这种有限技术水平来制订的。
如果同苏联发生大战,北约国家就会使用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这道声纳监视系统屏障,作为庞大的绊网,这是一种防盗警报系统。
如果苏联潜艇接近这道屏障,盟国的潜艇和反潜巡逻飞机就会出动搜索、攻击,并把这些苏联潜艇击毁在这道防线之外。
然而,这道屏障最多只能阻挡一半数量的进攻潜艇,而对那些得逞溜进防线的潜艇,就得用不同的方法来对付。
那段深海地带太宽太深,平均深度超过两英里,因此,不能象浅水阻塞点那样,到处可以放置传感器。
这种情况双方都可以利用。
北约的任务就是要保住大西洋两岸的联系,使跨洋贸易不致中断;而苏联的任务显然是要阻断这种贸易。
在这片广阔的大洋上,必须到处布满潜艇,才能控制住众多可能的运输线路。
因此,北约组织在声纳监视系统屏障以远的战略,是配备巨大的护航队,每个护航队周围要配备驱逐舰、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
这些护航队要设法建立一个宽度约为100海里的保护圈。
在这个保护圈里,敌潜艇不得驶入,如果驶入了,就得穷追猛打,直到把它们摧毁,或者只将它们赶走远离,不得妨碍护航队的快速前进。
因此,虽然声纳监视系统的目的在于使一大片固定的海洋区中立化,但深海地带的战略还是要建立在机动性的基础上,要有一个活动的保护区,保护这个极其重要的北大西洋的航行。
这是一项完全明智的战略。
但是在现实情况下,这个战略还无法得到考验。
而不幸的是,眼前这项战略基本上不起作用。
苏联所有的A级和V级核动力潜艇早已配置在沿海一带,最后的一批C级核动力巡航导弹潜艇、E级核动力导弹潜艇和N级核动力潜艇,也都刚刚抵达就位,因此,昆廷海军中校正在注视着的主屏幕上,布满的不再是分散的小红点,而是大圆圈。
每个点或圈标明一艘苏联潜艇的位置。
一个圈代表一个估计位置,这是相据潜艇以所发出的响声不被众多正在开动的传感器探测到的速度行驶推算出来的。
有些圈宽度为10海里,有些达50海里;如果有某艘潜艇再次在某处被精确地测定,那就得搜索78至2,000平方海里的地区,而那里的舰艇又真他妈的多!
搜索潜艇主要是P-3C“猎户星座”
式巡逻飞机的任务。
每架飞机都携有声纳浮标设备,这是从机上扔下的可在空中疏开的主动声纳和被动声纳设备。
如果一个声纳浮标探测到某一物体,它就向其母机报告,然后自动沉下,以免落入敌方手中。
声纳浮标设备的电力有限,因此探测的范围也有限。
更糟糕的是,它们的补给有限。
声纳浮标的库存已在接近耗尽,十分令人不安,而且它们的经费不久就得削减。
此外,每架P-3c巡逻飞机还携有前视红外扫描器,以确定核潜艇的热性能;携有磁力异常探测器,以确定象潜艇那样大小的一块黑色金属所引起的地球磁场干扰的地点。
磁力异常探测器装置只能探测一架飞机航道的左右600码范围内的磁扰,而且要做到这一点,飞机还得低飞,既消耗燃料,又限制机上人员的目视搜索范围。
前视红外扫描器大致也有同样的限制。
因此,那种用来测定声纳监视系统首先探到的目标位置的技术,或用来“清除”
护航队准备通过的一片海洋的技术,根本不能用来在深海地带进行任意搜索。
昆廷探过身去。
一个圈刚刚变成了一个点。
一架P-3C巡逻飞机刚刚放下了一个爆炸回声探测装置,测出了一艘E级攻击潜艇的位置在大浅滩以南500海里。
一个小时以后,他们对那艘E级潜艇已经有了一个大致可靠的射击方案,于是就把那艘潜艇的名字写在巡逻飞机的马克40反潜鱼雷上。
昆廷吸饮着咖啡。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