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

作者的话(第1页)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没有另外的一百天,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百天更为举足轻重,更为影响深远。

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先后离世。

同样告别这个世界的还有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

“欧洲胜利日”

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存在着极其美好的希望与极其惊人的恐怖。

我试图像叙述一百年前发生的事件那样,记下那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并且试图本着客观的原则,而非从一个与其同时代者的角度,勾画出希特勒、希姆莱,以及戈林之流的形象。

本书的内容基于数百次采访。

受访者来自二十一个国家,都曾亲身卷入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事件。

凡有可能之处,这些当事人都是所记述事实的基本来源。

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揭露了——有时甚至是谴责了——他们自己。

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

此外,本书还基于数千份第一手的资料来源:包括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和专题文章;以及至今史学家们仍未得见的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例如,巴顿的参谋长霍巴特·盖伊中将首次允许我们使用他根据巴顿命令所记的日记);最后,我还参考了大量已经出版和尚未出版的书籍。

本书中的对话片段并非臆造。

它们均来自正式文本、速记的记录,或是当事人的回忆。

马克斯·比尔博姆(1)曾经写道:“历史是一部艺术的作品,既无离题之事,亦无遗留问题。”

我的希望是,通过本书再现历史,既要让时间的流逝保证对往事的追忆相对平静,又要让那些历史的调味品,“离题之事和遗留问题”

,不致全然消失。

(1)MaxBeerbohm,1872—1956,英国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曾侨居意大利约二十年,有《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传世。

——译注(本书注释除已标明为译注外,其余都是原作者所加)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