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侠女奇缘》

第一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宫垂老占龙头(第2页)

他自家却搬到坟园下去居住。

他家这坟园又与别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带,这地方叫作双凤村。

——相传:说从前有人见两只彩凤,落在这地方山头上,百鸟围随,因此上得了这个村名。

——这地原是安家的老园地,到了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就在这地里踹了一块吉地,作了坟园,盖了阴阳两宅,又在东南上盖了一座小小庄子。

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

附近又有几座名山大刹,围着庄子都是自己的田园佃户,承种交租。

那安老爷的老太爷,临终遗言,曾嘱咐安老爷说:"我生身在此养静,一片心神,都在这个地方,将来我百年以后,不但坟园立在这里,连祠堂也要立在这里。

一则,我们的宗祠里,本来没有地方了;二则这园子北面土山以后,界墙以前,正有一块空地,你就在这地方正中,给我盖起三间小小祠堂,立主供奉。

你们既可以就近照应,便是将来的子孙,有命作官固好;不然,守着这点地方,也还可以耕种读书,不至冻饿。

"后来安老爷便谨遵父命,一一的照办。

此是前话不提。

传到安老爷手里,这位老爷,天性本就恬淡,更兼功名蹭蹬,未免有些意懒心灰,就守定了这座庄园,课子读书,自己也理理旧业。

又有几家亲友子弟,因他的学问高深,都送文章请他批评改正,一天却也没些空闲;偶然闲来,不过饮酒看花,消遣岁月,等闲不肯进城。

安太太又是个勤俭当家的人,每日带了仆妇侍婢,料理针线,调停米盐。

公子更是早晚用功,指望一举成名,不干外事。

外头只有几个老成家人,支应门户。

又有公子的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不但在公子身上十分尽心;就连安老爷的一应大小家事,但是交给他的,他无不尽心竭力,一草一木都不肯糟蹋,真算得奶公子里的一个圣人。

因此老爷、太太格外加恩待他,不肯当一个寻常奶公子看待。

这安老爷家,通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与人无患,与世无争,也算得个人生乐境了。

这年正逢会试大比之年。

新年下,安老爷、安太太把家中年事一过,便带了公子进城,拜过宗祠,到至亲本家几处,拜望了拜望,仍旧回家。

匆匆的过了灯节,那太太便将安老爷下场的考篮、号帘、装吃食的口袋盒子、衣帽等物打点出来。

安老爷一见便问说:"太太,你此时忙着打点这些东西作甚么?"太太说:"这离三月里也快了,拿出来看看,该洗的缝的,添的置的,早些收拾停当了,省得临时忙乱。

"那安老爷拈着几根小胡子儿,含笑说:"太太!

你难道还指望我去会试不成?

你算我自十二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也考了三十年了,头发都考白了。

功名有福,文字无缘,也可以不必再作此痴想!

况你我如今有了玉格这个孩子,看去还可以望他**,倒不如留我这点精神心血用在他身上,把他成就起来,倒是正理。

太太,你道如何?"太太还没及答话,公子正在那里检点那些考具的东西,听见老爷的话,便过来规规矩矩,慢条斯理的说道:"这话还得请父亲斟酌。

要论父亲的品行学业,慢道中一个进士,就便进那座翰林院,坐那间内阁大堂,也不是甚么难事。

但是功名迟早,自有一定,天生应吃的苦也要吃的。

就算父亲无意功名,也要把这进士中了,才算得作完了读书的一件大事。

"安老爷听了,笑了一笑,说道:"孩子话!

"那太太,便在旁说道:"老爷,玉格这话很是,我也是这个意思。

这些话我心里也有,就是不能象他说的这么文诌诌的。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