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原本平凡而简单,简单的活着就是一件幸福而美好的事,仇恨和欲望扭曲了人们的灵魂,造就了阴险邪恶的心理,使人们在杀戮和复仇中给彼此制造着痛苦,也将彼此从人间带入没有回程票的地狱深渊。
杨遇山就像洪流中的一滴水,被身不由己的卷入其中,他也摆脱不了尘世的纷争和仇怨,他没法简单而平凡的活着。
翻墙回到前院的时候,杨遇山发现两个道童依然在殿中打坐修炼,不知道他们是一夜没睡,还是起了个大早。
杨遇山匆匆去殿中和道童们打个招呼,他们的对话非常简单,从国人的经典对白开始。
男道童听见脚步声,便站起来转身远远的问:“吃了吗?”
杨遇山回道:“没吃。”
道童再说:“餐厅有粥。”
杨遇山回到:“多谢。”
道童说完便自坐下修炼,不再多说一句话,杨遇山只好自己去了餐厅扒拉一碗白粥算是用过了早餐。
看来两个道童除了吃饭就是打坐,他们极有规律的重复着日复一日的节奏,生活像时钟一样转过一圈又一圈,没有丝毫变化。
杨遇山从未见过世上还有这么乖的孩子,没进后院之前他还以为是马脸道人教导有方。
但现在他知道,这两个孩童必定是被马脸道人给吓唬过了的,而且吓唬的够狠。
杨遇山看着安静打坐的孩童,顿时有所领悟,原来这世上叫孩子乖乖听话不二法门就是吓唬。
用过了早餐,杨遇山和道童们打声招呼便出了道观,他在道观附近寻了一处山坡,他自认为那是一块风水宝地,遂挖了个坑将贯一埋在其中。
然而风水宝地这种东西经常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譬如古代王侯将相的墓穴,无一不是精挑细选的风水宝地,可到了后世,大多被人挖坟掘墓,宝地二字早已不见,墓穴里只剩下阴风和污水。
风水宝地之所以会因时而变,乃是因为它嫌贫爱富喜贵厌贱,就好比贯一老道还坐着教主之位的时候,他的屁股搁哪儿哪儿都是宝地,只要他一露面,自有无数人奔向他屁股所坐的宝地前去求丹问药,有无数人拿了他的丹药便能有助修为甚至救了性命。
就算贯一老道赐人丹药的时候正蹲在臭气熏天的茅房,可那枚丹药依然能救人性命,那人在茅房里得丹续命,本当拜茅房为风水宝地,然而茅房向来都是污秽之地,如何会是风水宝地?贯一真人的教主之位和无数奇丹妙药才是真正的宝地。
杨遇山埋好了贯一的坟堆,又从戒指里面取出一把剑,砍了一颗树木,削出一块木牌并竖了起来。
竖完木牌,杨遇山又觉得木牌不够牢靠,遂尝试着用飞剑去削石头,这时他发现,用飞剑削石头就如削豆腐一般轻松。
他遂将木牌唤成了个
石碑,又在上面刻了“贯一真人之墓”
几个字,最后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弟子杨遇山立”
。
这货自作聪明的选了个风水宝地,还像模像样的立碑刻字,坟墓里贯一的骸骨享受不了外面的清风甘水,此举倒是给可能的掘墓贼指了条明路,效果赛过了马路边上的广告牌。
在杨遇山看来,贯一不仅是他入门的师傅,更是个值得他尊敬的长者,临死前贯一必定极为疲乏和痛苦,但是他仍然吃力的一字一顿的给杨遇山传道,一直讲到到咽气的那一刻。
贯一对待杨遇山这个新徒弟,比起只想着给于家配种的于进山对待于得水来说,要好上百倍,于进山只想着利用这具躯体传宗接代,而贯一老道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价值也发挥到了最大,给杨遇山打开了修真之门。
埋葬了贯一真人,杨遇山又成了孤身一人。
他原本来寻这个道观是要求个师傅,结果先杀掉了计划好的拜师对象,真正拜了个师傅又因为他破坏了聚气法阵失去给养很快的挂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