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庐州附近除了卧虎寨,还活跃着大大小小十几支盗匪,官军也曾多次出兵围剿,但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压制住了这边,那边又冒出来,弄得官军疲于奔命。
现在郑絮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杨行密的卧虎营,既是危机也是机会,就看你能不能巧妙利用,化险为夷了。
之所以说是危机,是因为这分明是薛怀搞出来的借刀杀人之计,借其他盗匪的刀杀杨行密,稍有闪失卧虎营就全玩完了;至于机会嘛,如果杨行密本事够强,不但不会被吃掉,反而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壮大自己的队伍,吸纳人才的加盟。
杨行密最终选择了接受挑战,他带领卧虎营连续出击,采用强攻、偷袭、劝降、分化瓦解等多种方式逐一消灭了庐州附近的多股盗匪。
匪首高勖、李神福、刘威、台濛等人纷纷归降,一下子得到这么多有用之才,杨行密高兴坏了,大摆庆功宴与众兄弟庆贺。
不到三个月,杨行密便干净利落地扫平了庐州附近的大部分盗匪,卧虎营的力量也迅速壮大,从当初的五百人激增到两千多人。
剩下的一些漏网之鱼摄于卧虎营的威名,也纷纷转移到外地,庐州地界恢复了往日的太平。
杨行密的战绩令郑絮大喜过望,他没想到这杨行密果然是一员虎将,看来当初在刑场上,他的眼光没有错。
心情大好呃郑絮很快便擢升杨行密为庐州副牙将,地位仅次于薛怀。
这下子薛怀不干了,这小子来者不善呐,这是要取而代之的节奏吗?
薛怀对杨行密的憎恨又强化了一倍,他心里暗暗盘算,不行,姓杨的不能再留在庐州了,他再待几天,我薛某人就要卷铺盖走人了。
就在薛怀为这件事苦思对策之时,扬州的淮南节度使衙门发下来一道公函,是关于今年抽调队伍戍边的事儿,按规定,今年轮到庐州派人到西北边关戍边了。
看到这封公函,薛怀眼前一亮,他一拍大腿,真是天助我也!
正发愁如何对付杨行密,这下好了,有办法了。
按照以往的惯例,每年淮南节度使辖区各州都要抽出一个州负责戍边这事儿,抽中的州要筹组一支队伍,前往西北边关戍边一年,如果碰到特殊情况,可能会延长一年。
过去的潜规则,这种差事都是交给新兵。
理由嘛很简单,西北大漠戈壁,飞沙走石,黄沙漫漫,连棵树都见不到,谁愿意去那鬼地方受罪。
何况一去就是一年,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过去每次轮到庐州,薛怀都要发愁,他肯定不想去,那总得安排人去吧。
如果有新兵,肯定优先安排新兵去,可最近几年已经好久没有新兵了,那就麻烦了。
今年薛怀反而不愁了,因为有卧虎营呀,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支新兵队伍,马上上报。
终于名正言顺把杨行密赶出庐州,真是太爽了。
每每想到这里,薛怀都情不自禁笑出声来。
名单报到扬州后,没过几天便批准了。
一个星期后,扬州再次发函,确定卧虎营为今年戍边的队伍,而今年戍边的目的地是朔方(今内蒙古河套地区)。
杨行密很快便接到了通知,要求他在三日内必须整理就绪,等候郑絮批准就正式出发。
消息来得太突然,容不得他细细考虑,只得吩咐下去马上准备。
三日后,郑絮在薛怀的陪同下,亲临卧虎营为杨行密饯行。
念在郑絮知遇之恩的份上,杨行密忍下了心中的不快,他知道这又是薛怀搞的鬼。
在和郑絮道别后,杨行密带队踏上了北上之路。
卧虎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在两个月后赶到了朔方,在那里他们将度过一年的漫漫戍边生活。
杨行密走后,薛怀在庐州如同蛟龙入海,总算松了一口气,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自认为这庐州还是他的天下。
加上不久后,郑絮奉调回京出任宰相,庐州刺史由王锦接任,他就更无所顾忌了。
王锦是谁?
此人是淮南节度使高骈的远房表亲,利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得到了庐州刺史的乌纱帽,得意洋洋的走马上任。
王锦刚来没多久,薛怀就主动套近乎,没过几个月,这俩人便沆瀣一气,勾结在一起,成了战略合作伙伴。
庐州在郑絮手里的大好局面瞬间灰飞烟灭,再次回到民不聊生的苦难岁月。
好不容易被杨行密扫平的庐州匪患再次死灰复燃,在王锦、薛怀的压榨下,庐州各地乡民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占山为王,遍地流寇,顿时庐州大乱。
而这一切,远在朔方的杨行密并不知道。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