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室庐 浴室-《长物志》

卷一 室庐 浴室(第1页)

“原文”

前后二室,以墙隔之,前砌铁锅,后燃薪以俟,更须密室,不为风寒所侵。

近墙凿具辘轳,为窍引水以入。

后为沟,引水以出。

澡具巾悦,咸具其中。

“译文”

用墙将其分隔为前后二室。

水锅、炉灶,前后分置,前室架铁锅盛水,后室砌炉灶烧火。

前室密闭,不让寒风进入。

靠近墙边凿井并架设辘轳提水,在墙上凿孔引水入内。

屋后开沟排水。

洗浴用具都置备其中。

热汤图古代的沐浴起源很早,殷商时已出现。

不过,最初的沐浴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卫生,也是一种礼仪规范。

浴池明确出现大约在秦始皇执政期间,这是从杜牧《阿房宫赋》中“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得以推证的。

唐代时,还盛行过温泉浴。

宋代之前,宫廷浴室和佛教浴室得以发展,到宋代公共浴室开始流行。

古代沐浴烧7K称为“温汤”

历史悠久的浴室文化沐浴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商代甲骨文中即有“沐、浴”

二字出现。

洗澡能去除污垢,益卞神醒脑,有益健康。

我国晋代已有浴室之称,北魏时称浴堂。

历史上最早的浴室是东晋人石虎的“焦龙池”

到了唐代,浴室已相当普及,当时长安的武德门、朱雀门一带还出现了浴室殿院一条街,上至天子皇妃,下及平民百姓,皆可入室沐浴。

宋代的浴室被称为香水行,浴室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带有商业性质的场所。

苏东坡曾在泗州雍煦塔下的浴室洗了个痛快澡后,感到精神倍增,随即挥毫写下一首流畅而又风趣的《如梦令》词:“水垢何曾相爱,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词中也表明了宋代浴室中已有擦背、揩身、按摩等服务项目。

到了明代,民间的浴室已经很普遍了,一般均以白条石砌筑浴池,而且池与池相通。

池下放置数口大锅,水烧沸后,有专人将冷热水搅动调温,所以浴室又被称为“混堂”

水温还分热、温、凉三种,方便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的人沐浴。

到了清代,人们在浴室门前悬挂灯笼,而且在门的两边题上“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

之类的联语。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