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儒效-《荀子》

一 儒效(第2页)

"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

曷谓中?曰:礼义是也。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正矣。

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撙,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

若夫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

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

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

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

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

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

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

《诗》曰:"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有靦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

此之谓也。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

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

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

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知矣哉!

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

今有人于此,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而食,人谓之富矣。

彼宝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

然而人谓之富,何也?岂不大富之器诚在此也?是杅杅亦富人已,岂不贫而富矣哉!

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

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

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

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