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正名-《荀子》

三十 正名(第1页)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

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为通。

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正利而为谓之事。

正义而为谓之行。

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合谓之智。

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

能有所合谓之能。

性伤谓之病。

节遇谓之命。

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

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

故析辞擅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

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

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

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

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

然而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

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

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

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

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凔、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

心有征知。

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

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