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谈新政袁氏擢侍郎 发私谋荣相兴党祸-《宦海升沉录》

第六回 谈新政袁氏擢侍郎 发私谋荣相兴党祸(第1页)

话说袁世凯既得荣相保举为练兵大臣,便聘用日人两名为顾问。

又将旧日北洋勇营汰弱留强,再募些新额,凑足六千人,名为新建陆军,日日训练,不必细表。

且说当时自战事败后,京中各大员颇知得外人的厉害,尽有些人知道日本维新后即能自强,就要说到“变法”

两字。

那时就有一人,姓康名无谓的,本籍广东人氏,当初在本省讲学授徒,召集生徒数十,替他鼓吹声名,挨了千辛万苦,才中得一名进士,点了工部主事,总不得志。

他从前因翁同龢在北京提倡公羊学说,他便看了年把《公羊春秋》。

岂知那翁同龠禾凡遇着说公羊的,就当他是有才干的人物,所以翁同龢也看上他。

他就投拜在翁相门下。

康无谓这时,要图翁相保荐,尽要弄些才学动他,才能得翁相信服。

故此接二连三上了几次书,统不过是说筑铁路,开矿产,设邮政,废科举,兴学堂,裁冗员这等话头。

本是寻常之极,只就当日北京臣僚看起来,也当是有十分学问,故此,人人也识得他的名字。

他又想联络党羽,一来好张声势,一来又可互相利用,因此也立了一个保国会。

先是入会的有十数人,各出来传颂,都道这康先谓先生很有才学,又得各大臣吹嘘,不久也执大权的了。

这风声一播,你道京中各候补人员,那一个不是热衷的,只道所传说的是真,倒愿凭点势力,好得升官,因此进保国会的人数渐渐多了,整整有数十人,闹成一片。

一面又运动翁同龢,奏请降谕诏举人才。

那时翁相方充军机大臣,说话是易的。

果然不数日即降出一道谕旨,令大臣保荐人才。

那翁相自然把康无谓保荐。

同时又有一位梁希誉,是康无谓的门生,他有一个姻亲,唤做李端芬,方任礼部侍郎的,也一同保荐康无谓师徒二人。

至于他们同乡的张荫桓,及一般说公羊的,如张之洞,如徐致靖、张百熙,也同时奏保。

康无谓又防自己独力难以行事,自然要先布党羽,所以当时保国会中人,如林旭、杨锐、刘光第,统得被举充军机章京。

康无谓又得了个总理衙门章京。

一连十数人,或是御史,或是部曹,倒把“新政”

二字,挂在口头上,好不得意。

那时朝家亦虑这班人,防生出什么事,所以又派尚书孙家鼐做新政大臣,好把这班人管辖。

不料不出朝家所料,竟生出一件事出来,反令袁世凯升官,党人亡命。

正是:酿成党锢弥天祸,催得军门特地升。

你道康无谓等弄出什么事?因为当时天子年纪还轻,因愤恨前此割地赔款,不免轻躁。

偏是当时老太后在宫,见着这般混闹,空言变法,总不是路,所以暗令有权有势的大臣,要觑察康无谓一班人的举动。

那班人得知这点消息,最防老太后拿着自己痛脚,就暗中商议,要除去太后才得心安。

在那一般人,早知那老太后是不能容自己的。

却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向例,京官凡是部员要条陈事件,若不是封章的,凡尚书侍郎,皆得拆阅,看他合格与否。

那日有个姓王名照的,都是康无谓一路的人,正充礼部主事,竟上一道条陈,也说是指陈新政的,并请皇上游历日本。

该部尚书许应马癸、怀塔布把来看过,指出他有些不合,叫王照总要改转。

那王照恃着当日说新政的是得势的人,就咆哮起来,说道:“前者皇上早有谕旨,凡有属员条陈不得阻挡的了。

你们恃着是个上司,就要阻挠新政么?”

说罢,不由那许、怀两尚书分说,就跑了出来,与康无谓商酌。

那时保国会中人,正因那少年皇帝听信自己的时候,即纷纷把礼部各堂官弹参,说他守旧拘迂,阻挠新政。

只说王照欲递条陈,被礼部堂官掷在地上,这等说。

当时朝廷大怒,即把礼部两个尚书、四个侍郎一并革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