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知一缘一会,文子见了王仲先,一见如故,欢然相接,便道:"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同住何妨?日用器皿,一应俱全,吾兄不消买得,但只置一榻便了。
"
仲先初见文子这个人物,已经魂飞,怀下欺心念头,惟恐不肯应承。
及见慨然允诺,喜之不胜,拱手道:"
承兄高雅,只是吵扰不当。
"
即教牛儿去发行李来此。
众友不道文子一诺无辞,一发不忿。
毕竟按牛头吃不得草,无可奈何。
这才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且说王、潘两人,日则各坐,夜则各寝,情孚意契,如同兄弟。
然毕竟读书君子,还有些体面,虽则王仲先有心要勾搭潘文子,见他文质彬彬,言笑不苟,无门可入。
这段私情,口里说不出,只好心上空思空想,外边依旧假道学,谈些古今。
相处了半年,彼此恭恭敬敬,无处起个话头。
一日,同在馆中会讲,讲到哀公问政一章。
讲完了,龙丘先生对众学徒道:"
中庸一部,惟这章书中,有三达德,五达道,乃是教化根本,须要细心体会。
"
当下众人散去,仲先、文子独后,又向先生问了些疑义。
返寓时,天色已暮,点起灯,又观了一回书,方才就寝。
睡不多时,仲先叫道:"
潘兄睡着了么?"
文子道:"
还在此寻想中庸道理。
"
仲先道:"
小弟也在这里寻想。
"
其实王仲先并不想甚么书义,只因文子应了这句,便接口问他道:"
夫妇也,朋友之交也,这两句是一个意思,是两个意思?"
文子道:"
夫妇是夫唱妇随,朋友是切磋琢磨,还是两个意思。
"
仲先笑道:"
这书旨兄长还未看得透,毕竟是一个意思。
"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