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恬淡人草堂闲话-《玉蟾记》

第五十三回 恬淡人草堂闲话(第2页)

不然,瞯然人面,与禽兽何殊?贫道阅历人世,颇见天心。

试看今世少年科甲的人,必是前世老宿名儒不肯自坏心术的人。

今世老宿名儒不肯自坏心术的人,必是来世少年科甲的人。

世有祖功宗德甚厚者,本人前生三有宿学,到今世擢巍科,登显仕,却能持盈保泰,教子孙以义方。

如汉之万石君,唐之柳公权、娄师德,此是最上一等人。

又有暴贵任情,所至无恶不为。

祖宗功德及身而斩。

此是最下一等人。

还有祖功宗德甚厚者,本人前生无大好处,到今世仅成一老学究,却能不失祖宗功德,子孙必有达人大振家声。

更有积德修行之儒,生子不能一正,有的能孝能友,必恭必敬,做个好人,有的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甘为人役。

譬如一株大树,枝叶丛生,其自能条达者可以为栋、为梁;其自甘戕贼者,或朽或腐,竟成坏木。

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木固如此,人亦同然。

此一定之天心,万世不易之理也。

翁言不平乃在于少保事,贫道久已安排过了。

"

将所编《十二缘玉蟾记》拿出来,递与恬淡人看,就把恬淡人《读史问天》一段故事编在卷端。

恬淡人从头至尾细读一遍,因向通元子说道:"

仙师乃汉之黄石公,弟子不识仙师,多多得罪。

这一部书,其中甘幻离奇,实有妙理。

判断功罪至公无私,配合姻缘锥两悉称。

由此以观,可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即此夺门公案,已足以平弟子不平之心矣。

弟子素不接仙佛,仙师所言奇而能执于正,虚而不流于诞,与我有心心相印之机。

欲从师学仙,未知能收录否?"

通元子说:"

仙人本自有仙骨,学仙之说终荒唐。

人但知神仙,不知那富贵而不骄淫者,即是神仙。

人但知神仙,不知那贫贱而不诎辱者即是神仙。

翁能世外逍遥,安贫乐道,究与神仙何异?何必练汞成丹乃为可贵乎?"

恬淡人听说,更觉心旷神怡,万虑皆空,何仙何月,似二似一,于是恰淡人与通元子缔一人交。

通元子有时归山,亦有时在草堂。

仙乎,仙乎,见恬淡人之即知通元子矣。

这是老汉卖花时,在教场听的一部新书。

以此作恬淡人述怀可也。

以此代通元子醒世可也。

即以此为座上客点缀秋光亦无不可也。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