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与长卿商议。
长卿道:"
我久有此意。
因宦途跋涉,只得丢下。
今幸地方稍平,正该留心访择。
"
这话一出,那些公子乡绅,个个央媒说合,每日有几个来说,你讲那个强,我说这个好。
长卿竟没主意。
倒是夫人说:"
门楼好,不如对头好,效苏小妹故事,令女儿出题,选诗择婿。
"
长卿道:"
有理。
"
及至诗题一出,门上纷纷投诗不绝,一应着家人传进,并无可取,若素一概贴出。
有几个,央有才的代笔,取中了。
发帖请到后堂,不是年长,定是貌丑;或有俊雅的,当面再出题一试,竟终日不成一字。
一概将原诗封还。
如此月余,渐渐疏了。
再说楚卿,当日别了子刚回家,过了残冬,至正月服满,见过府县学官。
三月初,宗师考归德,楚卿进考,正出场来,听得三个少年秀才说:"
考一个科举易,做一个丈夫难。
"
那个道:"
沈小姐比宗师转恶些,如今做身份,只怕再有两年熬不过,挨上门的日子。
"
又有一个道:"
我们往来千余里,空费了盘缠,不曾吃得他一杯茶。
待他白了头,与我甚么相干?"
大家都笑。
楚卿心中疑惑,就问道:"
列位兄讲的甚事,恁般好笑?"
一个二十多岁、有几茎髭须的道:"
冀州沈兵备,有个小姐带在任上,要自己检老公,出题选诗。
多少选过,并没中意的。
小弟选中了,又嫌我这几茎髭须,恐怕触痛了小姐的樱唇,仍复回了。
"
楚卿忙问:"
如今有选中的么?"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