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夷狄之为中国患,其来久矣。
蛮夷猾夏见于《书》,
狁严狁匪茹见于《诗》,鬼方见于《易》,赤狄、白狄、山戎、陆浑、雒戎、戎蛮子见于《春秋》。
自后世观之,四夷不庭,征之可也。
考之当时舞干之化、薄伐之举、三年之克、五利之议,未尝逞威兵革,以从事于杀戮。
而古人于此方且反躬自咎,谦恭退抑,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
何邪?盖圣贤论中兴之本,不先于外攘,而先于内修政事。
夫子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兵武之事绝口不及。
如其论至夷狄,乃喻以虎狼之暴,抗以戈戟,则必致于伤人。
蚊虻之螫未伤筋骨,决意于一殴者,必被其虿。
伯业之盛,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莫晋若也。
晋之为晋,宜若曲尽夫制外之术矣。
而魏绛之答晋侯,顾以和戎狄为中国之福,未尝举征讨之事。
严尤、刘贶论周汉之得策,他不暇恤,独以兵连祸结为戒。
其间惟善于交通者,皆躐等而取之。
此不特后世之君臣其说尔也。
昔者太王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犬马、珠玉,俱不得免。
而后知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当是之时,从之者如归市,似可以决去就矣。
大王乃谓:“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始甘心于岐山之易。
故仁人之称,见于当时;培植之意,有及于八百年垂世之远。
君子不以大王之避狄为畏怯不武,而取其能屈己爱民,以为周家立国之本。
越王勾践困辱于会稽之栖,卧薪尝胆十有八年,未尝汲汲于兵,以求快意。
迨夫黄池之会有衅可乘,于是一举而败吴,再举而亡之。
君子不以其屈意于先者为可耻,而嘉其成功于憔悴无聊之后者为善虑敌。
汉高帝诛秦蹙项,力非不足也。
而匈奴之事,力主和亲,以为五世之利。
文帝海内富庶,兵非不强也。
而遣使外夷,结辙于道,一于和议是主。
武帝不从韩安国之说,穷兵黩武,海内虚耗,后世至与秦皇同日而非诋之非治外太严,他日反有以自弊欤?马燧之为将,诚智矣。
而其论息师之便,则以盟戎百年无虏患为利。
陆贽之论谏,后世未易拟议也。
而其论夷狄一节,亦谓和戎虽非善经,亦时事有不得已,不若姑令和亲。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