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认识我们的世界1-《三字经心解》

第5章 认识我们的世界1(第2页)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

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

由此可见,这一思想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古人却没有定论,现在一般的解释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更深层次的意思是:透过物质的表面而了解其本质,从而达到智慧的境地。

这就给我们传达出一个信息:看事看物,甚至看人都不能仅从表面入手,应该尽力了解其本质,这样才能到达“至善”

的境界。

关于如何认识事物,《礼记·大学》有这样的说法:“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以,要研究物象必定要知道物象的根源和枝末。

要通达事理,就必定要明白事理的先后得失。

那么如何“知人”

呢?古人认为首先就是要看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真迹,因为文学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自然状态,而历史真迹是最为客观的存在。

其次,就是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一个人思想的足迹。

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外出游历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必要步骤。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大约二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为以后写作《史记》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思想。

英国培根就说过:“对年轻人来说,游历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和我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说法不谋而合。

这是我国古人治学的态度,也是古人对于做人的一种终极追求。

生活在全新时代的我们,除了可以从自身的经历以及书本中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工具——网络,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

,确实不错。

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的工具极易使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迷失方向。

更为可怕的是,这让我们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不会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在试题下面写着“百度一下,就知道”

的中学生的试卷。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数由一开始,由一到十,由十到一百,由一百到一千,由一千到一万。

心解数这四句话讲的是数的基本知识。

数学是我国从古至今的基本教学内容。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所谓的“六艺”

,数学就是其中之一。

和我国类似,西方国家有“七艺”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