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儒家“五常”
。
《白虎通》对“五常“的具体解释是:仁是仁爱;义是得体;礼是合乎规范;智是明辨是非;信是专一守信。
孔子提出“仁、义、礼”
,孟子加入“智”
,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后来的儒学者认为这五种德性是需要人们永远坚持的,因此称之为“五常”
。
这“五常”
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
呢?“仁”
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这句话的大意是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论语·学而第一》: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是从反面的角度告诉人们善于花言巧语、阿谀谄媚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实践中,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
政治,反对霸道政治,从而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何谓“义”
呢?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通过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比方来告诉我们义比生命更珍贵的道理。
司马迁、苏武、文天祥、谭嗣同、林觉民、朱自清等等都践行着舍生取义的人生原则。
古人还用义和利的比较来说明义的重要性。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时候,利和义,哪一个更重要,是难以抉择的,而能做出艰难选择的人,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礼”
是一种社会规范,在前面已经专门谈过。
何谓“智”
呢?孟子在“仁义礼”
之外加入“智”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