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三字经心解》

第13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1(第2页)

史书中充满了各种智慧,它成为今人的借鉴,因为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

古人成功的智慧可以使我们获得成功的启示,古人失败的教训可以使我们得到警示。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百家讲坛”

栏目开播。

栏目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为宗旨。

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2005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大众的热烈追捧,同时,也带动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历史。

在这种学习历史的滚滚浪潮里,一向特立独行的易中天教授又抛出了“历史无用论”

,以提醒人们学习历史不要抱有太多功利的想法。

在一次访谈中,他这样说道:“历史当然有用,以古鉴今,读史明智。

我为什么反复说没用呢?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现在的功利性太强了。

功能说得太多,难免庸俗化。

我强调历史、艺术的大用无用:百无一用但又不可或缺,必有大用。”

历史不是试卷上的选择填空,也不是炫耀自己学识渊博的工具,它对我们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某一件事情上,而是渗透在人们的观念中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历史这么厚重的东西,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敬畏和崇尚的态度。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注释羲:伏羲,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农: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上世:远古时代。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心解三皇我们在谈到中国历史的时候,就会经常提到“三皇五帝”

,并将之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端。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现在看来,他们只不过是实力较为强大的部落的首领。

秦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便把那三皇五帝的名称各取一字合成一词,自称为“皇帝”

,以示其地位的崇高无比。

“三皇”

的说法是在战国晚期才出现的。

另外我国传统对“三皇”

的说法并不一致。

有的说法认为“三皇”

是:燧人、伏羲、神农;有的则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

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也被《三字经》的作者采用。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