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少壮多努力3-《三字经心解》

第19章 少壮多努力3(第2页)

而我们也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至老不倦。

心解志向这一节讲的是梁灏八十多岁中状元的故事,以此激励青年人要早立志向。

梁灏是五代末年人,历经后汉、后周和北宋三朝,他少年时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状元誓不罢休。

结果屡试不中,受尽别人讥笑。

但梁灏并不在意,他总是自我解嘲地说,失败一次就离成功更近一步。

直到八十二岁的时候,他才考中状元。

为此,他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年始成名。

饶他白发头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

观榜更无朋侪辈,到家惟有子孙迎。

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龙头属老成。

历史上的著名的长寿老状元还有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八十八岁高中状元)和北宋词人黄裳(八十七岁高中状元)。

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是古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里我们不是赞同他们对科举考试的虚荣心理,而是激励大家要树立正确的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人生在世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很容易迷失方向,停留在原地,任凭机会溜走,青春不再。

只有依靠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被生活重担压迫的时候才能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古人对“志”

的解释是“心之所指曰志”

,也就是指人的思想发展趋向。

当代汉语对“志向”

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未来的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古人的志向。

宋代思想家张载将其解释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

曾国藩在教育后代的时候曾提出三点要求:“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可见,立志的重要性。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先人的词句概括出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