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穿的是孩子衣服,除了近邻,也不晓得他是女儿,竟象小厮一般。
怎奈家业荡然,投身无路。
忽一日往街上闲走,适见一个光僧,随了几个徒弟,在一所野旷之处打坐。
那白家女儿,正在无聊,也挨身在老僧旁边坐下。
只见那老僧问道:"
你是谁家之子,怎么一人在此?"
那女儿乖巧,竟不说自己是女儿,答道:"
我是前村白家的儿子,今年十二岁。
只为年时荒旱,父母皆亡,孤存一身,无处着落,平日又无好亲眷可以照顾,实是无可奈何。
"
说了这一句,便呜呜哭将起来,引得那老僧慈悲念切,说道:"
阿弥陀佛,有这样苦事!
贫僧是北边来的,闻得泰山中有一尊活佛,要去参见他,故在此经过,歇息片时。
今见你这般困苦,何不随贫僧同到山中出家度日?"
那女儿暗思,抄化艰难,不如随他去图个安饱,未为不可。
就答道:"
若得老师父救我,带挚同去,极好的事了。
我又无行李,今日就同走罢。
"
竟假做小厮,随几个僧人,一路行走,到了泰山中。
却说这泰山,是五岳之宗,高四十余里,阔不可量。
其上有日观峰、丈人峰、莲花峰、明月峰,又有石径峪、桃花峪、黄岘岭、飞雁岭、白云洞、水帘洞、黄花洞、玉女池、王母池、白龙池、封禅台、五大夫松。
山中又有一座涌莲庵,建在最僻之处。
那庵中一个老僧,法名真如。
当初原是儒家出身,读书明理。
后来削发披缁,做一个苦行和尚,不念佛,不肯招徒弟,也不住寺院,只择得一处无人耕种的荒地,便随高逐低,不论粟麦蔬菜桑麻之类,一概种植。
却也奇怪,凡是他种的,生的又丰盛,卖的又价高,除了一身日用之外,件件存余堆极。
他就将每年堆积之物施舍贫人。
有丧事不完助他他成葬,有亲事不就的助他成婚,有饥寒困乏的助他饱暖,有粮税不足的助他完纳。
若堆积之物助完了,再种植起来,依旧助人。
有人教他诵经念佛,他说:"
我生平不要人财,不贪色欲,不慕功名,不轻贫贱,不重富贵,不修来世,与人无争。
但一身吃着的,靠天地种植起来料理,倘若有余,便要周济人急,只算把天地生养之物仍旧还了天地,为干我事,何等干净。
我做和尚是这等的,何消诵经念佛。
"
如此苦行二十余年,忽然一夕灯下现出一尊金刚来,口中朗诵经内四句谒言: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