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论语集注》

卷十(第4页)

扫,素报反。

子游讥子夏弟子,于威仪容节之间则可矣。

然此小学之末耳,推其本,如大学正心诚意之事,则无有。

子夏闻之曰:"

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

别,必列反。

焉,于虔反。

倦,如诲人不倦之倦。

区,犹类也。

言君子之道,非以其末为先而传之,非以其本为后而倦教。

但学者所至,自有浅深,如草木之有大小,其类固有别矣。

若不量其浅深,不问其生熟,而概以高且远者强而语之,则是诬之而已。

君子之道,岂可如此?若夫始终本末一以贯之,则惟圣人为然,岂可责之门人小子乎?程子曰:"

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

非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

"

又曰:"

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

故君子只在慎独。

"

又曰:"

圣人之道,更无精粗。

从洒扫应对,与精义入神贯通只一理。

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

"

又曰:"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

又曰:"

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

愚按:程子第一条,说此章文意,最为详尽。

其后四条,皆以明精粗本末。

其分虽殊,而理则一。

学者当循序而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


(第4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