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农妇山泉有点田》

第232章(第1页)

据说府城那边已经在推动在这里设镇的事,而且打算将新的“齐家镇”

纳入府城的直属管辖范围之内,不过手续上还有些麻烦,所以尚未定下来。

不过如今这书一修成,此事估计也快有个结果了。

所谓结果,自然是看朝廷的意思。

虽然几年前,皇帝曾经下旨褒奖过此事,而且还做出过承诺,按理说金口玉言不能更改,但读书人心里很清楚,皇帝也是人,时过境迁,人的想法也是会改变的,如今的皇帝是否还有这样的想法与决心,谁也不知道。

这套书修成之后,自然是立刻派人送往京城。

因为并不是急事,或许也是因为不能确定朝廷的态度,索性也不用官府驿递,直接随商船往京城。

所以随船前往的,还有周敏送过去的水稻种子和一批技术员。

又是三年时间过去,水稻良种培育的事,自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

至少已经获得了几种确定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有的高产,有的抗旱,有的是矮稻……

别以为矮这个特点毫无用处,要知道水稻跟小麦一样,因为穗是长在头顶的,重心自然也就很高。

尤其水稻稻穗柔软且长,会垂下去,一旦遭受大风侵袭,便很容易倒伏,造成植株死亡或减产。

而矮稻在这方面的抵抗能力就强得多了。

这也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至于更深入的研究,周敏就力有未逮了,所以她便直接把种子和人都送去了京城,让朝廷来接手这件事。

因为湖广和江南是最重要的产粮区,所以接下来的实验,必须要在那边进行。

免得种子是改良好了,却水土不服。

再进行几年的试验,想必就可以逐步推广新品种的水稻了。

至于周敏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改良玉米品种上。

现在种植的玉米,刚刚从海外传入不久,产量虽然比水稻高,但也有限。

虽然就算不管他,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驯养,玉米习惯了本地土壤,自然也会进化,但是有意识的培育却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相较于大张旗鼓的修书定稿,周敏这件事却是办得悄无声息。

她是个习惯了低调的人,做这些事也只是因为力所能及。

而且在周敏看来,自己做的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

此番了结了这件事,也算是没有负了自己当初对宣斌的承诺。

得他庇护这几年,对齐家来说,的确非常重要。

要得到京城的消息至少要等两个月。

这段时间,齐家山附近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人心浮动,人人各有思量。

不过这些跟周敏的关系不大,她如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为儿子七斤开蒙这件事上。

周敏的早教很有效果,七斤两三岁就开始背唐诗,认识各种颜色、水果、家具、动物、植物……同时大抵是遗传了石头的动手能力,对拼积木抱着强烈的兴趣与热爱。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