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三者介入-《青春的叛逆背后》

第15章 第三者介入(第2页)

电视也有报道,但比报纸简单。

“熟人作案”

的看法,正符合洋介的情况,尽管作案未遂。

倘若洋介先到作案现场,刚好成为警察判定的罪犯。

不过,以从前的交友关系、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为中心展开调查倒让洋介放心了。

他跟小松的确是“熟人”

,但不是“朋友”

,也不是“同事关系”

洋介与案件无关,却是“案犯的候选人”

即使作为案件的知情人接受调查,也够糟糕的。

万一受到小松恐吓的事实被警察发现,那就不是什么知情人的问题,很可能成为怀疑对象。

何况他为了侦察小松的住处,在周围转悠过,还向邻居打听过小松的情况。

洋介突然不安起来。

没人知道他和小松的关系。

不要紧,他安慰自己。

然而,他安慰自己的同时,不安像迷雾般涌起。

好容易驱散乌云君临大地的太阳又被不安的迷雾所笼罩。

怎么这么忧心忡忡呢?洋介凝视着不安的根源,这不安是他无论如何想回避的。

把自己和小松联系起来的是照片底版,它或许还在小松手上。

可现场没有一点痕迹。

只要底版不存在,就没什么可怕的。

话又说回来,底版怎么会不在现场呢。

小松手里没有了么?不可能。

小松卖掉的显然是一卷胶卷中剪下的一张。

不知他拍了多少张,比较可靠的分析是,一卷胶卷中,小松利用同一机会或者多个机会,拍摄了多个镜头。

如此说来,为什么没留在现场呢?对了,先头的来客拿走了。

也许同一卷胶卷中还拍摄了对先头的来客不利的镜头。

肯定没错。

小松的敲诈对象不止洋介一个。

他从好几只“鸭子”

身上捞油水。

杀死小松的是他的受害对象之一。

凶手从小松手里夺走了作为恐吓材料的胶卷,里面包括洋介的底片。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