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以文章而论,亦北宋末年卓然一作者矣。
其集原本二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最初李相之得於跂甥蔡瞻明。
绍兴中洪迈传於长乐官舍。
后施元之刻版行世。
《宣防宫赋》、《学易堂记》世尤传诵。
今元之旧刻,久无传本。
惟《永乐**》载跂诗文颇多。
虽未免有所脱佚,而掇拾排次,尚可得什之六七。
谨依类编订,共录为十有二卷。
今恭承圣训,於刊刻时削去青词,以归雅正。
其《同天节道场疏》、《管城县修狱道场疏》、《供给看经疏》、《北山塑像疏》、《灵泉修告疏》、《仁钦升坐疏》、《请崇宁长老疏》以及为其父母舅氏修斋诸疏,皆迹涉异端,与青词相类,亦概为削除。
重加编次,釐为八卷,用昭鉴古斥邪之训,垂万世立言之准焉。
△《道乡集》四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邹浩撰。
浩字志完,常州晋陵人。
元丰五年进士。
官终直龙图阁,赠宝文阁学士。
谥曰忠。
事迹具《宋史》本传。
此集乃其子柄栩所辑。
凡诗十四卷、文二十六卷。
李纲尝为之序,此本失载。
《东都事略》载浩集三十卷。
疑此亦后人所分
也。
浩於元符二年以上疏谏立刘后编管新州。
当时已焚毁其稿。
徽宗初,蔡京重治浩罪,求其疏不得,仍伪作浩疏宣示之。
今集中具载原疏,盖自《徽宗实录》浩传中采出者。
又集载疏共四首,而李焘《长编》内尚有元符元年《论执政大臣不和》一疏,不见集中。
又论章惇凡四疏,集亦只载其三。
而《高俅转官》一制乃存而不删。
盖编类之时,蒐采未备,去取亦未尽当也。
柄等镂版,宋末已毁。
明成化间其裔孙邹量始得内阁抄本。
万历中钱塘令邹忠允亦浩之裔,乃再刊行之。
王士祯《居易录》称其古诗似白居易,律诗似刘梦得。
又称其受学程门,而特嗜禅理,诗文多宗门语。
其《括苍易传序》,服膺荆舒之学,亦驳而不醇。
夫浩之大节,可谓不愧师门矣。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