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上海话是怎么取得江南地区的霸主地位的-《东言西语是成语吗》

第 2 节 上海话是怎么取得江南地区的霸主地位的(第2页)

1861年,太平军又攻占杭州,战事几乎让杭州全城居民死光,宁波、台州等浙东都市也先后陷落。

旷日持久的兵燹之祸对江南吴语区的一切都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据统计,1851年,江苏省总人口4430.3万,苏南、苏北分别为3269.6万和1160.7万,战后苏南人口减少了1830.9万,苏北增加了208.9万,自此吴语失去了江苏省第一大方言的地位。

几乎全境都操吴语的浙江人口则由3127万减至1497万,浙江所有州府除温州府外人口统统剧烈下滑,其中湖州府更是由近300万跌至不足10万。

吴语区除了人口骤减外,地盘也缩小了不少——战后江南地区赤地千里,官府组织了不少垦殖移民以填充损失的人口。

这些移民往往原籍非吴语区,在一些人口损失特别严重,移民数量特别多的地方,更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吴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地位让位给了移民的方言。

这种现象在皖南各地特别明显。

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大片吴语区缩小,今天更只限于泾县等少数几个县。

而本来地处江浙腹地的金坛由于人口灭杀严重,今天县城和西半部已经多说江淮官话,只有东半部仍然说吴语。

苏州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的祸害尤其严重,经济虽然后来有所恢复,但是苏州引领全国风雅的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吴语区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尴尬局面,各地方言也纷纷发生重大嬗变,如宁波话早期记录和20世纪初的记录就已经相差不少。

如果说在江南竟有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受益」的,那非上海莫属。

战争期间大量江浙两省的富裕绅民和平头百姓纷纷涌向相对安全的上海租界避难。

虽然太平军一度也试图进攻上海,但是终究没能战胜洋枪大炮。

上海开埠早期租界内有大量闽粤移民,大批迁来的江浙移民不但重新巩固了上海当地的吴语,同时让本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上海得到迅速发展。

上海取代了苏州和杭州,成为了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很快,上海的商贸就超过了千年商都广州。

大批迁徙而来的江浙移民对上海方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上海本属松江府,当地的吴语和松江府其他吴语一样,由于地处偏僻一向较为保守,但是大批移民的迁入改变了上海话和周围松江府的吴语的连续性。

移民在学习和自己方言比较相近的另外一种吴语时往往会带上自己的口音。

虽然苏州已然衰落,但由于苏州在历史上具有比较崇高的文化地位,苏州口音仍然有着较高的权威性质,新形成的城市方言上海话也受到了苏州话的强烈影响。

最能体现苏州话影响的是南、贪等字,这类字的韵母在松江府的吴语中本来读作e,1853年上海开埠不久后传教士记载的资料中也是如此表明的。

但是到了20世纪初期,上海话中出现了两派并行的状况,一些人读近苏州的oe,一些人仍然读上海本来的e,两派人互相说对方上海话不地道,带有「浦东腔」或「苏州腔」。

如今经过百余年的演变,oe派已经大获全胜,市区居民的上海话已经极少有e的读法了。

江浙移民融合形成的上海话发音相对简单易学,又由于上海的急速发展,到了20世纪初期,已经具有江浙一带「普通话」的地位。

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研究中就曾提到,当时常州人和无锡人见面时往往双方都说上海话,尽管常州话和无锡话其实本就能够互通。

不过上海话的强势终究是昙花一现,现代以来江浙地区始终没能出现如香港那样对外有巨大影响的吴语文化生产中心。

上海电影虽然也一度兴盛,但是拍摄始终采用普通话。

吴语更是从教育领域全面撤出,以至于如今一些人甚至看不惯写「上海人」而偏要写「上海宁」。

在南方主要方言中,吴语的前景实在不妙。

乐观的角度看,虽然吴语未来可能会被普通话取代,但是江南仍将是人文荟萃,千载繁华之地——只是那时所谓「吴侬软语」就只能依靠人们自行想象方知其中真味了。

备案号:YXX1ND9Ag0wT3ex3OzS4vem

()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