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钱是怎么从牛变成纸的-《东言西语是成语吗》

第 2 节 钱是怎么从牛变成纸的(第2页)

靠南的、以农业为主的拉丁人如此,北边苦寒之地的日耳曼人就更是这样了,荷兰语中的schat、德语中的Schatz和古英语中的sceat都是宝物、亲爱的、宝贝之类的意思,但是在原始日耳曼语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牛。

就如中国人从古代开始就把贝壳当作钱,称为宝贝,并逐渐演变为对人的爱称一样,古代日耳曼人眼中牛就是钱,最亲爱的人当然就应该称之为「宝牛」。

或许「见钱眼开」乃是人之共性,夸奖最爱的人最好的方法普遍都是爱称对方是一堆钱。

拉丁语中牛可用pecu一词指代,这个词在日耳曼语言当中也是有个亲戚的,那就是英语当中一个令人闻声变色的词——fee!

中国留学生普遍知道fee(费用)是多么可怕,上个学要fee,搭辆车要fee,坐个飞机还是要fee,生活就是不断地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以fee的形式消耗殆尽。

Fee来自古英语feoh,实际上就是拉丁语pecu的同源词,正儿八经的表兄弟,在古代也是「牛」的意思,在古英语当中还表示财产、钱,到了现代就给转义成花费了。

更绝的是,牛和钱的关系如此紧密,在表示牛的几个词先后被「钱」篡夺之后,英语中表示牛的词变得相当贫乏,于是只得从法语中引进了cattle。

Cattle在古法语中本是个人名下的流动资产的意思,追根溯源则来自拉丁语中的「头」,对于古英国人,最大的流动资产就是名下的牛,所以cattle就变成了牛。

随着社会发展有了比吃喝更高层次需求的人民大概是觉得牛又大又笨重,携带困难,于是牛逐渐失宠,亮闪闪的贵金属成为了群众新的宠儿。

也正是金属货币的诞生,才让money一词闪亮登场。

Money一词来源于古法语moneie,追根溯源则是来自拉丁语的moneta。

Moneta原和钱没任何关系,本是源于罗马女性主神Iuno(朱诺)一个叫IunoMoneta的形象。

朱诺女神的这个形象含义和中国古代的财神爷有相似之处,于是罗马人就在祭祀她的神庙边修建了铸币厂。

久而久之moneta之名就彻底跟铜臭味联系在了一起,根本无法分离了——就如China变成了瓷器,Pekingese变成了北京犬那样——后来这个名字更是随着罗马文明远播「四夷」,不仅西欧北欧人使用,连地处东欧的俄罗斯也用моне?та表示硬币了。

在诸多可选的铸币金属当中,金数量稀少,难以满足大众需求,铜又显得稍微贱了那么一点,容易发生巨大价格波动。

于是各方面都很中庸的银子最受青睐,成为很多地方的主力货币。

银成为钱的代名词也同样反映在很多语言当中,如爱尔兰语的airgead,法语的argent等。

最绝的还是阿根廷,整个国名Argentina就是银子之地的意思,这个祥瑞好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早期欧洲探险家,他们在各种很有欺诈嫌疑的交易中有过从当地土人手里获取大量银子的黑暗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纸币的国家,早在宋朝就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质票据,进入元朝以后更是禁用了贵金属货币,

()

纯用纸币。

可惜由于经济学知识的匮乏,纸币超发多次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明朝初年发行纸币也落得类似下场。

人们终于发现,纸币在很多情况下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远远没有亮闪闪的白银保值,最最不济的情况下,家中光彩熠熠的银元宝也能用来养眼。

所以从明朝后期到清朝,银在中国流通货币中都占了很大的份额。

不幸的是,相对于有庞大经济体量的中国对银子的巨大需求,天朝大国的银矿矿藏实在说不上丰富。

因此,中国通过出口大量生活日用品从海外换取了大量的银子。

银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东邻日本。

日本列岛虽地狭人稠,但在银矿储量方面实在是远超地大物博的天朝上国。

石见银矿当年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大银矿,日本的银产量一度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上下。

此外,「银子之地」美洲新大陆提供的大量银子也曾是中国市面上银子的最重要来源,西方国家从美洲掠夺来的银子就这样通过国际贸易输入中国,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

就如现在一样,当年西方国家对自己和中国的贸易逆差也非常不满,但是从善于积累财富的中国人手里把银子搞回来可非易事,终于蔫损的老外想出了往中国出口某种草药制成品的馊主意,后面发生的事情就尽人皆知了。

时光飞逝,牛和银风光的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不管某人有多少头牛或是银子,都再难以当作自吹有钱的资本了。

不过,未来中文里也许会出现新的钱的代名词,说不定若干年后房就变成是钱了,届时跟人吹牛说我有好多房的感觉一定更加妙不可言。

备案号:YXX1ND9Ad3MT3ex3OzS4vem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