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无锡人钱穆为什么一辈子说苏州话-《东言西语是成语吗》

第 3 节 无锡人钱穆为什么一辈子说苏州话(第2页)

19世纪后期的常州话本来越欲不分,均读「越」,但在苏州话的影响下分了出来。

而对于近邻无锡,苏州的影响就更加大了——旧无锡话中家音类「姑」,和常州较为接近。

但是后来在苏州的影响下,无锡变得和苏州一样「家」「街」同音了。

在文化界,苏州的影响至为明显。

锡剧本脱胎于常州滩簧和无锡滩簧,普通话读ou的韵常州无锡两地普遍读ei。

但是锡剧在碰上这种字的时候很多演员会刻意模仿苏州eu的读法——这样的处理方法实际上拉远了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但是带上这么点苏州腔调就往往会被认为更加「高雅」。

文化人甚至以带苏腔为荣,如常州话本能分雪息、春村,但是有些常州的文人说话时却会模仿苏州口音,故意把这两组字读成同音。

由于人们对苏州心驰神往,离得近有模仿条件的,如无锡东乡就干脆变成了苏州话的地盘,也无怪乎钱穆先生连埋骨之地都一定要选择苏州了,甚至世代居住北京、出身皇族的红豆馆主也在遗嘱中嘱咐家人将他葬于苏州。

相比苏州,常州自然没有那么神圣的地位,但在近代以前,常州一直是常州府的驻地,而无锡则为常州府下辖的一个县。

虽然在清朝由于运河淤积等原因,无锡在经济上渐渐超过常州并最终于民国时期脱离常州,但是在文教方面则仍然长期倚重千年府城。

钱穆先生虽然出生在无锡东乡,和常州的距离远远远过苏州,但是仍然在1906年选择入读常州府中学堂。

另一位民国史学大家吕思勉时任该校老师,常州文教之盛由此亦可见一斑。

要等到无锡彻底脱离常州府后,无锡人才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景况,如出生稍晚的无锡名人钱伟长、钱钟书、杨绛等均在苏州接受教育。

长达千余年作为常州府属县的历史改变了无锡西乡的方言地理,常州话就这样涉入了无锡的西乡。

同样都是县,作为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苏南巨县的方言,常熟话相对无锡话也表现得更加强势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随着无锡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升高,在近百年中,无锡话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扭转了相对周边方言的弱势地位。

无锡境内传统上讲周边方言的地区的年轻人有不少逐渐带上了颇有特色的无锡腔,假如不是普通话介入的话,钱穆先生老家的乡音变成道地的无锡话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备案号:YXX18xRd62YTrz6rnJfbZay

()

1895年7月30日,钱穆先生出生于无锡荡口鸿声乡七房桥。

在20世纪中国史学四大家吕思勉、钱穆、陈寅恪、陈垣中,钱穆先生最为高寿,又旅居物质条件较好的台湾。

相比其他三位大家只留下文字著作,钱穆先生还留有一些接受台湾媒体采访的片段。

在这些珍贵的视频片断中,讲述自己对传统文化传承看法的钱穆先生,操的是一口江南方言。

钱穆虽然是无锡人,口音却像苏州话。

身为钱穆无锡老乡的许倬云先生在纪念钱穆的文章中提到宾四先生口音时曾说:「他的口音比较偏于苏州方面。

也许因此,他怀念的是苏州,而钱夫人替他安排的吉穴,也是在苏州的西山。

钱穆先生本是无锡人,又曾在常州接受教育,年少时并无长期居住苏州的经历,他是如何染上苏州口音的呢?

不平衡的「苏锡常」

江苏省因省内经济文化差距较大,地域之间严重不平衡,在网上甚至被调侃为「内斗省」。

在这个「内斗狂热」的省份,方言和文化基本分为三个大块。

徐州一带和山东、河南类似,从淮河流域一直到长江以南的南京和镇江以江淮方言为主,最靠东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则是吴语「坚定的北方堡垒」。

虽然苏锡常三市偏居全省东南角,人口也并不占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经济文化地位,在竞争中可谓独占鳌头,处在链条的顶端。

同属吴语区的苏南三市文化接近,互相往来频繁。

虽然现代方言学者把常州话划为毗陵小片,把苏州话和无锡话划为苏沪嘉小片,但是苏锡常方言的相通度仍然非常之高。

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一度曾有热门节目《江苏方言听写大赛》,来自苏锡常的选手一般均可轻易听懂另外两市的方言,而其他市的选手则视苏锡常方言为畏途。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