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库里婆多多良老师行状记4-《今昔的意思另一种说法》

古库里婆多多良老师行状记4(第2页)

但我现在觉得退一步想,这类言论大多是源自于带有歧视的观点,是一种出于偏见的想法。

我会改变观念,也是与在出羽认识的某个人深谈之后的结果。

据那个人说,这种想法的根源,是将都市与农村就这样代换为近代与前近代,或将中央和边境的关系就这样与支配和被支配联结在一起,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博物学式的观点。

一开始我不太懂。

可是,我依自己的方式咀嚼思考后,依稀理解了。

所谓博物学,就像各位知道的,是搜集各种动植物及矿物,甚至是文物,加以陈列、体系化的学问。

不过我听说它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代。

简而言之,就是航海技术发达的前提下,去印度、非洲等以往无法到达的未知土地,为初次目睹的珍奇事物惊奇,满怀兴趣地将之携回,陈列在展示架上——这就是博物学的起源。

那个时代,冒险家前仆后继地出海冒险,发现了许多事物。

不过,请仔细想想。

虽然叫做发现,但被发现的东西,并非过去就不存在。

发现印度的是谁谁谁,第一个登陆非洲的是谁谁谁。

虽然我们都满不在乎地把这种话挂在嘴上,但这完全是从发现者的角度去看的见解。

若是站在被发现的一方去思考,这真是教人莫名其妙。

这么一说确实如此,例如从印度人的立场来看,一定会说:发现是哪门子说法啊?印度人从祖先代代开始,老早就居住在那块土 地了。

哪有什么发现可言。

实际上,翻开过去的博物志,未开化之地的不可思议习俗,或是居住在未开化之地的人本身,多被拿来与动植物相提并论。

以搜集的一方的观点去看,确实有趣,但是想想被搜集的一方的心情,那一定相当讨厌吧。

简直被当成动物看待。

而且不管是学问还是别的,看的人都只是投以好奇的眼光罢了。

那么,连称其为未开化之地的想法也是充满歧视了。

什么未曾接触文明、没有文化,我们也满不在乎地这么擅自评断,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土地都有文化。

所谓未开化的土地,换个说法,只是还没有被名叫侵略者的外人入侵的地区罢了。

亦即,博物学这门学问与殖民地政策、殖民地思想是一体两面。

换言之,它无法摆脱以近代为主体去看前近代这样的构图讨论。

然后——

我们的国家似乎在稍早之前进行了所谓的近代化。

文明开化以来,我们国家仿效欧美列强,强硬地推行所谓的近 代化。

这当然不是坏事。

只是虽然不是坏事,但我也觉得那是场牛头不对马嘴的近代化。

那说穿了就是想要从被搜集的一方跻身到搜集的一方。

我们的国家慌慌张张地从搜集物转变为搜集者了。

不过,我们的国家第一个搜集的,看来是我们自己。

显然是急坏了。

是想让国民尽早拥有身为近代人的自觉吗?我是不太了解,不过作为启蒙手段,博物学式的手法是有用的。

也就是透过将前近代——过去塑造成低劣的事物,让人认识到近代——现代有多么优秀的手法。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