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有点儿勉强,有点儿不高兴?”
“没有没有,我们是怕您不高兴,您不高兴就是我们犯错误!”
就是在大连会议期间,赶上马三立先生有一天高兴,专门为我说了一段《黄鹤楼》。
这是一段传统柳活儿(以唱为主的相声),而马派的表演“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了人物性格,以人物性格来贯穿包袱。
按马先生的分析,相声中的甲好吹,虽然也会几出戏,但把自己吹得无所不能,所以在台上硬挺着“钻锅”
(不会唱蒙着唱);而乙是一位票友,极想有机会票一出,所以才逼着甲跟自己一起唱——
乙:那要不咱俩唱一出《黄鹤楼》怎么样?
甲:黄……黄什么楼?
乙:《黄鹤楼》呀!
甲:黄……(怀疑地看乙)这戏有你吗?
乙:我当然有啦!
您有没有?
甲:我……你就甭管啦!
乙:什么叫甭管啦,您倒是有没有呀?
甲:我,我……
这时观众自然能体会到甲的外强中干,发出会心的笑声。
而有些演员不注意把握人物性格热衷于“鲁肃——打卤面”
之类的“外插花包袱”
(脱离人物、情节而设计的包袱),这样就容易把整个段子演得轻飘飘的。
还有些演员把握不住乙的性格,把乙设计成为“醒攒儿”
(即心里明白)而故意戏弄甲,这样也会大大影响这个段子的艺术效果。
马三立先生年龄虽大,辈分虽高,但并不保守。
他近年来就根据西方幽默改编了不少新段子,而且非常成功。
他对我近年来的相声创作(照一些相声前辈看来我的相声创作是离经叛道的)也非常关心,曾对我表示:“如果你给我写一段《虎口遐想》那样的段子,我也能说!”
马三立先生年过七旬,对待艺术仍然这样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进取,令我非常敬佩。
近日,天津的相声前辈杨少华先生来京演出,行前,马三立先生特意关照,你的相声风格比较旧,到北京可以去看看梁左。
通过与杨先生的几次交谈,我体会马先生并非仅仅是让杨先生来我这里增加些新的东西,也是为了让我从杨先生身上学到更多的传统相声手法与技巧,使我的相声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