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独裁,我们脑子里都会立刻呈现出希特勒的形象,因为他推行独裁统治。
我们很难把独裁和养育模式联系起来,更无法预料这种养育模式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什么灾难。
这一期,我们就通过药家鑫案来一探独裁养育模式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犯罪人。
2010年10月20日深夜,药家鑫驾车撞倒了骑电动自行车回家的张某,黑暗中,药家鑫下车查看情况,发现张某好像正在抄自己的车牌,便掏出当天在超市买的单刃切肉刀刺向了躺在地上呻吟的张某。
连刺8刀之后,张某最终失血过多死亡,遇害时年仅26岁,是一个两岁男孩的妈妈。
张某被撞后本来只是腿骨骨折,头部擦伤,在刑法上连交通肇事罪都很难算上,但现在,一起交通事故升级成为故意杀人案件,药家鑫最终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时候药家鑫才21岁,而他也是他父母唯一的孩子。
一起案件,两起悲剧,一个家庭孩子失去了妈妈,另一个家庭妈妈失去了孩子,悲剧色彩浓重。
这起案件,除了悲剧色彩浓重,而且也十分重大。
很多任会说:你别瞎说,你前几期的节目我都看过,杀人碎尸、系列案件的哪个都比这个严重,怎么能说是重大呢?
有个细节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我们以前分析的案件,确实很重大,但是你去分析背后的动机的时候总能发现要么是报仇、为情、图财,要么是激情杀人、心理变态杀人,撞了人之后就把被撞者杀了的,还不多见。
如果生活中,我们一撞人,就把人杀了,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所以,从社会影响看,这个案子非常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药家鑫举起屠刀的?
有人说是药家鑫本身就是人间恶魔,这次是本性暴露了?还是,客观环境产生的巨大压力绷断了他最后一根神经?
接下来,我将为你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药家鑫杀人背后的真实原因。
案件发生后,除了药家鑫受到了来自舆论的巨大攻击,药家鑫的父母也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药家鑫只有21岁,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基本都是来自家庭,所以,社会舆论难免会将药家鑫的行为与家庭教养联系起来,大部人认为是药家鑫的父母把他培养成为一名杀手的。
那父母的教养模式到底会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答案是会的。
根据心理学家鲍姆林德的教养理论,教养模式分为四种,权威型、独裁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在独裁型的教养风格中,父母会预先设定一套规定来要求孩子完成,而且这套规则基本没有变化性,也就是父母无法根据孩子的反馈来调整规则,一旦孩子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
从媒体对药家鑫父母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药家鑫父母的教养模式就属于独裁型。
他的父亲也说:对药家鑫要求很严格。
母亲也说:练琴时很苦的,但,不是所有练琴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吗?可见这种教养模式是几乎不变化的。
这种独裁的风格会使儿童产生敌意和不信任。
独裁模式中有一个重要成分就是体罚,体罚的唯一结果就是立刻增加顺从性,但是不良的结果是会导致成人攻击性增加,犯罪和反社会行为增加,亲子关系质量下降,道德无法内化。
药家鑫小的时候练琴,如果练不好就会挨打,还曾经被关在地下室里。
我们很难想象,小药家鑫当时怎么理解体罚的,更难想象,他会不会因此内生出很多无法化解的愤怒。
有大量实验支撑教养模式会增加犯罪几率这个结论,那这背后的大脑基础是什么呢?
当事件发生的时候,人的大脑会通过各种渠道对这种信号进行接收和解释,比如,老虎站在自己面前,视觉、听觉都会帮你搜集信息,大脑开始处理这些信号,评估危险,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迪斯尼的卡通玩偶,那这个危险信号不会被进一步解释,如果大脑发现是真的老虎,根据自己在动物世界里的经验,这种老虎吃人,那就会被评估为巨大的压力刺激,随后杏仁核被激活,一系列激素会被释放,让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帮助人更好的逃跑或者打一架。
这个过程是自动化的,无论是逃跑还是攻击,起点都是人怎么解释压力事件。
如果,在药家鑫的童年,他因为练琴不好,经常挨打,生活在家长的精神压力下,那他慢慢地就会把自己不好解释为压力刺激源,一旦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其他可能证明自己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他都可以解释为压力刺激。
小时候因为这些事件带来的惩罚越大越严重,这些事件带来的压力感越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