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百年党史关键词:用关键词解读党史故事》

第 14 节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1页)

()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是一句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口号。

这一口号是毛泽东在他的名作《反对本本主义》(原题《调查工作》)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毛泽东在文中对当时党和红军存在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强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因此,「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这个论断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口号。

在中国社会条件下进行革命,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自身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由于二大后,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共产国际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一般原理出发,指导中国的革命,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脱节。

如共产国际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这不符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党内的一些同志却依然教条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并与坚持从国情出发引导革命发展的同志产生分歧,导致中国的革命在城市中遭受重大挫折。

因此,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树立起重视调查、研究实际的革命作风。

经历长期革命斗争后的毛泽东,清醒地看到了党内对于革命斗争的两种思路:一种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另一种是只从主观愿望或某些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出发。

他认识到,要想解决党内分歧,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上着手。

毛泽东首先从反对形式主义入手,批判了不顾实际情况需要、只是一成不变地从形式上考虑问题,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指示。

随后,在红四军七大前后发生激烈争论时,毛泽东指出「形式主义之来源是由于唯心主义」,并且在起草红四军九大的决议时,进一步提出:「因为政治上的唯心的分析和工作上的唯心的指导,其必然伴随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

与形式主义、唯心主义相对立,毛泽东提倡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

他曾先后作过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永新、宁冈、寻乌等有系统的社会调查。

在寻乌调查期间,毛泽东写出了他多年来从事调查研究的理论总结——《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

在文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他强调要到群众中去作社会调查,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他尖锐地批评党内讨论问题时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最后,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反对本本主义》的写成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提出,标志着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重视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也成为中国革命和后来的建设、改革能够取得不断胜利的重要原因。

链接: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

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而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往往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从而造成决策失误,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11月16日)备案号:YXX1rdRlrL6TyzLyGmuAZPd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