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即位之后,实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策略,对帝国思想和政治进行改造。
就在同一时间,武帝也开始对北方的匈奴亮出了屠刀。
一、「马邑之谋」,汉匈争夺开始
事情要从公元前133年说起。
这一年的某一天,在中国北方,大队的匈奴骑兵在军臣单于的率领之下,风尘仆仆地从大漠直奔一座叫马邑的城市而来。
马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朔州市,因为秦朝的蒙恬在此养马抗击匈奴而得名。
这些家伙是来买马的?自然不是,原因是前几天一个叫聂壹的汉族人告诉他们,自己想带着几百人投降匈奴,希望匈奴大军来接应,到时候他聂壹领人做内应,马邑城里的财物牲畜人口都归匈奴所有。
这件事军臣单于自然是大大地喜欢,从他爷爷冒顿单于那代开始,这一家子三代都是抢劫犯,自己没有生产能力,不抢劫,他们也活不下去。
于是军臣单于亲自带领十万大军冲向马邑,心里想着顺便再多抢几个地方。
就在到达距马邑100里的地方,精明的军臣单于突然发现,山坡上到处都是牛羊马匹,但一个放牧的人都没有。
这事儿只能有两个解释,一是这些牲畜和主人关系特别好,吃完草自己就回家了,不需要牧人驱赶;另一个解释就是这些牛羊是故意扔到这里的,换句话说,诱饵。
军臣单于马上让军队四处去抓人,等抓回来人一问,差点儿没吓得从马上掉下来,汉朝30万大军就在前面的山谷里静悄悄地等着他们。
啥也不说了,玩了命地跑吧,十万匈奴大军一口气逃回了大漠老巢。
这就是汉武帝精心策划的第一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史称马邑之谋,以李广、公孙贺和韩安国三人为首的汉朝大军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丧失了围歼匈奴十万大军的机会。
汉武帝为什么要打匈奴?那原因是超级简单而且合理,有人没事就去你家杀人放火抢一把,你想不想干死他?以前的刘老幺、文帝、景帝等人为什么韬光养晦不打呢?两个字,没钱。
现在经过文景两朝的无为而治,汉朝总算是有钱了,从汉武帝继位的那天开始,他就想着怎么砍死北方的这些强盗。
当上皇帝的第二年,也就是马邑之谋的六年之前,他就派出了一个叫张骞的人,带着100多名随从出使月氏国。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月氏当年被匈奴打败,举国西迁,从汉武帝的角度想,你月氏人肯定想报复匈奴,那咱俩就有了成为盟友的基础。
可是张骞一去就杳无音信,他左等右等,张先生都不回来,那没办法,武帝就只能自己先动手。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了,但是历史意义很大,因为从这件事开始,汉朝和匈奴维持了几十年的表面友好彻底玩完,两边都撕下了面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殊死搏斗。
二、霍青的身世与军功
马邑之谋失败四年之后,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也不玩什么谋略了,派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在东西2000里的战线上,堂堂正正地全面进攻匈奴,吹响了大汉王朝自卫反击战的号角。
可惜的是,这次行动还是不成功,其中三路人马不是大败而归,就是没看见匈奴,以骁骑将军李广最惨,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后挣脱独自逃回。
只有车骑将军卫青打到龙城,斩首俘敌七百多人,大胜而归。
李广大家应该很熟悉了,飞将军的称号我小时候就如雷贯耳,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我上学时必背的诗句。
可是我今天讲的是历史,不是诗词,所以我必须实事求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李广的名气和他的实际作为差得实在是忒远了。
他一生对匈奴大小交战七十余次,能够拿上台面的胜仗屈指可数,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就像这次,全军覆没,自己独自跑回来,你就是夸赞一百遍他的勇猛,也掩盖不了他失败的事实。
连他自己都说,「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以封邑者」,意思就是我打仗从来不落在别人后面,但却没有半点能够封侯的军功。
那么他后世的名气为什么那么大呢?这自然是有原因的,我先卖个关子,一会儿再说。
我们先来看一个人,这次行动唯一得胜而归的车骑将军卫青。
相比于李广的出身贵族,卫青的出身就悲惨的多。
他的故事,要从一个叫卫媪的女人说起,前面说过,媪就是古代汉语大妈的意思,卫媪就是卫大妈。
换句话说,这个女人没有名字,而且据后人考证,这个卫可能也不是她的姓,而是她第一位丈夫的姓,结论就是,此人无名无姓,不过为了方便,我们还是喊她卫媪。
卫媪卫大妈是当时平阳侯曹时府上的一名奴婢,曹时的曾祖父就是我们熟悉的曹参曹大人,接替萧何的汉帝国第二位丞相。
到了曹时这一代,人家依旧是贵族,而且这位曹时后来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