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的四大学派以后,出现了一批怀疑论者、诡辩论者,之前在讲悲剧、讲喜剧时,我们说由于这个社会中出现了一批怀疑论者,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种各样的所谓的哲学观点全部进行颠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一个方面激起了一些保守主义分子的不满,像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他想回到马拉松战役以前的那种比较纯朴的状态,过去的那种比较传统的社会里面去,这是一种。
同时也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虽然也对现实世界中间的很多传统的东西不满,但他们仍然也不想说彻底地瓦解、彻底的颠覆,他们也想新建出一套新的价值,那么这些人就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人。
因此我们前面讲了,其实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和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以及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他们之间彼此关系不好,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攻击欧里庇得斯、攻击苏格拉底,但是他们两者之间实际上有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有一种批判,只不过是批判什么?一个是要回到传统,一个是要在传统基础上新建一个新的东西,但是他们可能在某种意义上,都对这个怀疑论者彻底的解构一切、彻底地消除一切的做法,他们都不满意,他们认为这太过分了,太极端了。
所以我们下面讲,在这个智者们解构了一切,最后告诉你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你也无法认识,即使认识了也无法言说,在这样一种彻底的颠覆的基础上,苏格拉底又重新要重建,所以这就是苏格拉底的重要意义。
苏格拉底跟孔子一样,他们的时代也差不多,孔子比苏格拉底年长大概也就是几十岁,孔子死了以后、去世以后不久,苏格拉底就出生了,所以他们基本上算在同一个百年之中的人。
他们两个人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就是传统的价值体系已经土崩瓦解,叫礼崩乐坏,但是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来,百废待兴。
所以他们都承担起同样的任务,就是要在一片文化废墟基础上重建一套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孔子最后确立了儒家的一套东西,而苏格拉底就为后世西方奠定了很重要的一套道德哲学的东西。
所以下面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他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相提并论,是这么一个人,也就是说他不仅是在思想方面具有开创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人品、道德文章,成为西方的一代楷模、一代圣贤。
而且他最后是因为他的思想殉道而死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他比孔子显得好像更加高尚,孔子好歹不管怎么说,最后还是活到七十岁寿终正寝。
但是苏格拉底他最后是在七十岁高龄被处死的,因此苏格拉底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有道德楷模的意义。
那么苏格拉底这个人他出生在一个一般的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匠,苏格拉底小时候也跟他父亲学雕刻,据说雅典卫城还有他的作品;他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专门给人接生的。
苏格拉底这个人身材矮小,脑袋很大,其貌不扬,长得很丑,性格也比较怪僻,娶了个妻子,是著名的悍妇。
所以苏格拉底经常在外面跟人讨论,有人说他在家里受气,他就喜欢到外面跟人辩论,有这种说法。
那么苏格拉底虽然这个人表面上其貌不扬,但是这个人品性倒是无可厚非,他早年曾经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表现得非常勇敢,在危难之中还拯救了他的战友,在战场上表现得非常勇敢,立下了军功。
他早年曾经也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但是后来他对政治就不感兴趣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神告诉他不要参加这些活动。
苏格拉底他老喜欢跟别人在雅典,因为天气比较热,有广场,男人没事一天到晚就在广场待着,苏格拉底就老是这样。
无论是冬天夏天,都是披着个大氅,光着头,赤着脚,在广场上跟人讨论问题,他喜欢讨论。
再一个,他喜欢仰头沉思,他老是仰着头,看着天上沉思,有时候他一站可以站好几个时辰,甚至有一次他站了一个通宵,有一批好事的年轻人就搬着铺盖守着他,结果他站了一整夜,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他向太阳鞠了个躬,然后回家去了。
所以这个人很怪的,用罗素的话来说,因为罗素不喜欢这样的人,罗素不喜欢这些形而上学的思想家,他喜欢像德谟克利特这种原子论者。
所以罗素说,苏格拉底这种人,但凡老喜欢出神的人,老喜欢好像是灵魂出窍的人,这样的人两种可能,一种他是先知,一种是他精神有问题。
言中之意,就是苏格拉底精神上是有毛病的,他是贬义苏格拉底的。
那么苏格拉底他在年轻的时候,这个时候智者在希腊影响非常大,我们说了,普罗泰戈拉三次来到雅典,而且年轻的苏格拉底曾经跟普罗泰戈拉发生过一场辩论,从此以后苏格拉底就不喜欢智者。
他认为智者不是教你说什么,而是教你如何说,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真理来骗钱的,逞口舌之争,所以苏格拉底不喜欢他们。
然后他为了跟他们区别开来,苏格拉底就说,我不是智者,而我是爱智者,爱智者叫Philosophy,就是哲学家,而从此Sophist就成为一个贬义词,成为诡辩家。
所以正是这样,第一个称为哲学家的是苏格拉底。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