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一粒糖》

过年(第1页)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

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

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要回乡。

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

这是提早办的年酒。

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讲究:鸡头向着谁,谁要被免职。

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

但是我家的店规模很小,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

但母亲还是很小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对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

据说菩萨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

他们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饭菜的香气。

每逢初一、月半,必须点起香烛来拜他。

二十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

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

拜过之后,将灶君的神像从灶台上请下来,放进一顶灶轿里。

这灶轿是白天从市场上买来的,用红绿纸张糊成,两旁贴着一副对联,上写“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我们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轿两旁,再拿一串纸金元宝挂在轿上,又拿一点糖饼来,粘在灶君菩萨的嘴上。

这样一来,他上去见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说话不清楚,免得把别人的恶事和盘托出。

于是父亲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轿,捧到大门外去烧化。

烧化时必须抢出一只纸金元宝,拿进来藏在厨里,预祝明年有真金元宝进门。

送灶君上天之后,陈妈妈就烧菜给父亲下酒,说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为没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气。

父亲也笑着称赞酒菜好吃。

我现在回想,他是假痴假呆,逢场作戏。

因为他中了这末代举人,科举就废,不地伸展,蜗居在这穷乡僻壤的蓬门败屋中,无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资消遣,亦“四时佳兴与人同”

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

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

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

两枕“当家年糕”

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

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等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

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

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